>
乔治·斯穆特想起了什么,他摸进西服口袋,掏出个乌黑锃亮的玩意儿。原来是苹果公司的iPhone手机。“刚才郝普克若夫教授讲的‘暴风雪’的例子提到了网络地图,”斯穆特一边说,一边操作iPhone给记者演示。他食指一触,手机屏幕上出现一张地图。“这条红线是我开车回家的路,”紧接着他两指在屏幕上滑开,把图放大:“这儿是我家,这儿是我在伯克利工作的地方。想知道该走哪条路线,随时可以查询。”他微笑着给记者上课:“你有手机,是吧?你还有一辆车。那你就可以在任何地方计算。这是我们以前办不到的。”
以测量早期宇宙获得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斯穆特博士,在人民大会堂演讲的主题是“奇点”———并非宇宙学里的“奇点”,而是美国人雷·库茨魏尔提出的概念,意为技术创新速度快到人类无法想象的那个时刻。讲坛上的斯穆特引用了库茨魏尔的图表,一条进化曲线指向着创新爆炸的未来:“之前每隔10年有大的创新,随着时间的推移,间隔会越来越短,一年,一个月,一天……直到每一微妙都有创新,人们无法反应。”
建立“奇点”大学
斯穆特如是描述已现曙光的新技术时代:“几个原子组成的纳米机械和轴承已经通过测试;还有人造的红血球,内部装有药物;还有人造的白血球。我们可以通过扫描人的大脑,看到大脑的细节,分析大脑的数据,让电脑的智能水平接近人脑。2050年我们可能会有一个像人脑一样智慧的电脑。”
记者问斯穆特:“人类需要改造自身,比如增强记忆力,去应付这个时代吗?”
斯穆特一如台上演讲时那样语速飞快,反应迅速,手势像要把心里的想法端出来:“你不需要变得更聪明,会有许多工具帮助你,比如这个手机,比如搜索引擎,它们会帮助处理信息。人们会很快适应新工具。”
“科学研究也会像操作手机那样简单吗?”
“是的,而且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东西。依靠网络,拥有不同知识的人被连接在一起。他们可以更方便地合作。”
“那么,我们需要为迎接这个时代做些什么?”
“要意识到改变正在到来。大学会改变,学位课程会改变。要让教师和学生,让政治家、媒体都意识到这一点。”斯穆特挤挤眼,笑着说。
本次北京之行,这位63岁的教授红光满面,神采奕奕,也许是因为剃掉了一直蓄着的胡子,他显得比照片上更年轻,如其心仪的“奇点”大学理念一样富有朝气。“建立‘奇点’大学,人们要做好准备,包括心理上的准备,这很难。”这位思想进化前沿的智者告诫说:“不仅要考虑现在,还要考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