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技术文章 » 热导管技术基本教战

热导管技术基本教战

作者:  时间:2008-12-29 22:14  来源:52RD硬件研发

任谁都能看出,热导管(Heat Pipe,或称:热管)技术已愈来愈普及运用在资讯产品上,为何过去不用而今日要用?原因无他,CPU、GPU的发热量愈来愈大,同时碍于产品体积的限制,散热片的体积不允许随晶片发热量的增加而对应增大,甚至还为了短小轻薄的讨喜设计而限缩机内可用的空间,反而使散热片可用的体积不增反减,在体积有限的情况下,又要提高散热效率,因此必须採行热导管技术。

 当然!除了热导管外也有其他的散热技术,如致冷器(也称:致冷片、热电致冷器)、水冷循环等,不过致冷器与水冷循环皆属主动式散热(Active Cooling),必须动用额外的电力才能发挥散热效果,相对的热导管与散热片一样,属被动性散热(Passive Cooling),不需要电能也能进行散热,这对行动用的笔记型电脑,以及今日逐渐讲究的节能理念下格外受用。

 

 


▲图中为热导管的结构,左端为受热端,右端为散热端,右端散热端的外部装有散热鳍片以加速热的消散,管壁内则有毛细结构,可加速冷凝后的工作流体快速回流到受热端,而介于受热与散热间的一段则称为绝热段。



 再者,水冷系统由于体积较大,因此多只能用在桌上型系统中,且必须是机内空间够宽裕才能运用,对于准系统、超薄伺服器、刀锋伺服器而言则难以使用,反之热导管的体积娇小,就连笔记型电脑也能使用。

 同样的,虽然致冷器的体积也很娇小,但致冷效果的耗用电力相当惊人,此外也有易脆的问题,容易因外力而损毁断裂,因此也不适合用在电池供电的产品、移动性的产品上。相对的热导管不用电能,也无易脆问题,加上体积娇小之故,使其广受使用。

 在资讯领域中,最先使用热导管技术的产品为笔记型电脑,笔记型电脑体积小、电能有限、且经常移动使用,然笔记型电脑的处理器也愈来愈热烫,在散热片与电动风扇都难以因应的情况下,最先采行热导管技术,此约是1998年、Mobile PentiumⅡ为开端,如今几乎每一部笔记型电脑都会使用热导管技术。

 

 


▲浩鑫(Shuttle)的准系统桌上型电脑:SN41G2。图中可见,SN41G2的机内使用4根热导管为处理器进行散热,导管受热端与铜质平板(Copper Base)焊接,铜质平板则与处理器封装表面接触,以传导处理器所发出的热能,热导管的另一端则用散热鳍片与电动风扇来加速散热,浩鑫称此为I.C.E.技术。



 进一步的,桌上型电脑的机体也不断在限缩,但CPU、GPU的发热度却不断上升,因此桌上型电脑成为继笔记型电脑后,第二个普遍使用热导管技术的资讯产品,根据统计,平均每一部笔记型电脑会使用上3根的热导管,而有採用热导管技术的桌上型电脑,平均也用上2.5根的热导管。此外工作站、伺服器等其他资讯产品也都将逐步採行。

 另外,现在有愈来愈多的视讯绘图卡也采行热导管技术,透过热导管并搭配散热片,之后再藉由机内的对流散热或风扇的助力,使绘图卡可以做到零风扇的设计,热导管的另一个好处即是静音,它与散热片、致冷器一样并没有任何的「动件」,相对的电动风扇、水冷系统就有用上马达的机械动件,不过水冷系统由于是以密闭方式进行运转,所以没有风切的噪音问题,与此相同的还有硬碟,硬碟的马达也是在密闭环境中运转,所以噪音可以控制、收敛。

 正因为热导管技术日益重要,因此本文以下将针对热导管进行更多的讨论与瞭解。

 

 


▲各种热导管(Heat Pipe)、热柱(Heat Column)的应用型态,管径从3mm∼38mm,毛细结构有网目式或烧结(粉末)式,长度从3cm到15cm。



 ■热导管的散热原理

 热导管本身是一个密闭的管状容器,且一般为「长条管」型态,容器内装有少许的「液体」,管的内壁运用技术处理使其具有「毛细结构」。

 接着,长条管的一端接近发热处,使管内的液体受热,受热后液体达沸点而汽化、蒸发,蒸发后的气体朝长管的另一端移动,到达管的另一端后,气体透过管壁将热能释放,释放热能的气体重新回復成液体,液体附着在管壁,而管内壁具有毛细结构,液体运用毛细原理开始往下回流,重新流回长条管的另一端,也就是接近发热处的位置。如此週而復始,形成一个自然的循环散热系统。

 更简单说,管内液体经汽化后蒸发,气体开始以「对流方式」进行散热,散热后气体凝结成液体,冷凝之后以毛细方式再度回流。若以较严谨的方式解释,接近发热处、进行导热效果的一端称为「受热端、蒸发区」,而热消散的另一端称为「散热端、冷凝区」,管内的液体称为「工作流体」。

 

 


▲热导管受热端(段)的近处拍摄,图中可见受热端与铜质平板相连(透过焊接),铜质平板部分再与处理器封装表面接触传导热能,其中封装与平板间也会使用上热导膏(或称:散热膏)使接触性热传导更快速。



 ■导热管的属性、类别

 在基础原理后,进一步要瞭解更多的技术细节,这包括导管材料的选择、毛细结构的选择、工作流体的选择、管径决定、管长决定、管壁厚度、毛细结构厚度、蒸发区(或称:蒸发段)长度、冷凝段长度、介于蒸发与冷凝间的绝热段长度、以及是否要进行弯管等等。

 先就管材而言,管材的要求取向包括:1.不能与管内的毛细结构、工作流体产生化学作用(运作稳定性)。2.热传导率要高、热阻要低(加速散热)。3.不容易脆化(以防外力遭致导管断裂)。4.焊接时有较佳的气密性(加速导热、散热)。以此来看,最合适的管材多半为铜、铝,目前尤其以铜、无氧铜为大宗。

 接着是毛细结构,事实上热导管的主要类型区分也在毛细结构,现阶段常见的毛细结构有沟槽式、网目式、纤维式、烧结式,其中又以烧结式为最佳,烧结式无论热导管以何种方位角度放置都可无碍地进行毛细回流,其他的毛细结构则多少仍有导管方位、角度的限制,对行动用产品而言格外重视这项特性。此外,不同的管材也要搭配不同的毛细结构作法,有些管材不能使用烧结方式来实现毛细结构。

 再来是工作流体,也可说是导热介质或冷媒,工作流体必须考虑它的热传量、热阻性、蒸发温度与凝结温度、可用的运作温度范畴,以及跟哪些管材不会发生化学作用。举例来说,若以氨(Ammonia)为工作流体,则管材方面就不能选择用铜,因为两者会起化学作用。同样的,选择甲醇(Methanol)为工作流体,那么管材就不能用铝。

 除此之外,工作流体也要能与毛细结构适切搭配,流体的黏滞系数低,则毛细回流的速度快,如此可更快完成循环,可提升散热效率,另外流体的表面张力大,进而增加毛细作用力,也一样有助于快速回流。

 值得一提的是,流体注入管内后,为了让流体有更低的沸点,使其只要稍受些许热温就能够开始进行蒸发,所以多半让管内以真空、负压方式进行密闭。就目前而言,热导管最常用的工作流体为水(Water),至于其他可选且常见的工作流体还有甲醇(Methanol)、乙醇(Ethanol)、丙酮(Acetone)、以及庚烷(Heptane)等。

 要注意的是,水虽是现有最理想的热导管用流体,但水却容易与铝、铁发生化学反应,所以选择水为工作流体时,管材方面不能选择铝或铁。

 

 


▲「热导管+散热鳍片+电动风扇」已是常见的处理器散热作法,图中可见热导管将右处平板的热以弯管方式导往左处的散热鳍片,而平板与鳍片间的电动风扇则向散热片吹拂,将热气向外吹散。



 ■管径、管长、管厚等选定

 管材、结构、流体选定后,进一步的还要决定管径、管长、管壁厚度、毛细结构厚度。

 首先是管径,就理论而言,管径愈大、管内截面积愈大,热导管的散热能力也会愈好,不过通常碍于产品机内体积的限制,使得热导管的管径无法过大,以最常运用热导管的笔记型电脑而言,其管径多数都在3mm(公釐)以下。而桌上型电脑有较宽裕的空间,通常使用6mm、8mm以上的管径。

 同样的,管长方面也是愈长愈能增加散热力,然而此方面也同样受机内体积而必须有所收敛,有时为了配合机内空间的配置设计,以及尽可能增加管长等因素,会让热导管进行角度性的弯管,然而弯管后对气体的蒸发、液体的回流等也会有速率上的影响,这些都必须加以考虑。

 除了管径、管长外,管壁厚度也必须考虑,原则上管壁愈薄愈好,愈薄愈有助于热的传导,不过管壁毕竟要承受外界的一大气压力(1atm)的压力差,所以也不可能不断薄化,否则容易导致导管内凹变形(受管外的大气压力而造成内压变形)。

 当然,导管能承受多大的外压,此与管材有密切关系,不过管材也并非随时都有一定的强度,温度一旦升高管材强度也会减弱,这时就必须倚赖较厚的管壁来防制内凹变形,就一般来说,以纯铜做为管材,在受热100℃以下时,建议的管壁厚度必须是管径的1/79以上,若以前述的管径3mm为准,则管壁必须厚过0.03797mm才行。

 另外,毛细结构部分除了选择网目、烧结等各类型结构外,结构本身的厚度也必须权衡,结构上还有粉末,粉末颗粒的粒径也必须考虑,还有孔隙度、视密度(apparent density)等,也都会影响毛细回流的速率。

 ■热导作用的变体

 除了热导管外,以热导原理进行散热,或将小面积、高发热(多指:裸晶)进行快速热均配化的,还有热柱(Heat Column)、热板(Heat Base)等技术,由此可知,热导管概念的产品在未来仍有极大的运用发挥空间,这对于电子设计人员而言必须要能善选善用,才能使设计的产品更良善、稳定地运作。

 

 


▲另一款「热导管+散热鳍片+电动风扇」的合一性散热器,此一散热器运用弯管方式来增加热导管的整体长度,且散热鳍片方面用的是与导管一样的铜质,如此焊接时能有较高的密合,使热传导更快速。

 

相关推荐

全新ZVS 升降压稳压器的工作温度可低至-55°C,适用于恶劣环境的应用

产品与技术 2020-03-13

提高 48V 配电性能

产品与技术 2020-02-27

使用48V分布式电源架构解决汽车电气化难题

产品与技术 2020-02-17

分比式电源架构助力 Phasor 实现卫星宽带信号稳定性的变革

产品与技术 2020-01-09

Phasor 使用分比式电源架构增强移动卫星的连通性

产品与技术 2019-12-19

u-blox最新的公尺级定位技术提供增强的GNSS效能

行业应用 2019-10-18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