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动态 » 新兴存储器之技术动态探析

新兴存储器之技术动态探析

作者:  时间:2009-02-20 19:24  来源:52RD硬件研发

谈到存储器,许多人经常被众多的缩写词弄得一头雾水,难以理解各类存储器在技术本质上的差异,因此在正式说明新兴存储器之前,笔者将先提供一些基础说明。存储器的分类概念
先就概念部分来说明。存储器在应用范畴、用量规模等空间角度来看可分成2类,即主流与利基,如DDR2 SDRAM、GDD3 SDRAM等的用量、产量极大,运用也普及,因此属主流存储器;相对的,仅在些许领域使用或用量偏少的存储器则为利基存储器,如串列式EEPROM、NV SRAM等多只用在嵌入式应用,因此属于利基型。

再就时间角度看,也可分成2类:新兴存储器与过时存储器,新兴存储器例如FRAM、MRAM等,过时存储器则是过去存在,但之后被其他类型存储器所取代,进而走入历史的存储器,例如EPROM被EEPROM或Flash Memory所取代,或如磁环存储器(Magnetic core memory)被DRAM所取代,以及磁泡存储器(Bubble memory)被硬碟所取代等等。6种技术变化层次
接着是存储器技术变化层次的不同,笔者归纳分析后认为可以分成6个层次,储存原理的不同、储存结构的不同、存取结构的不同、制程技术的不同、模组设计的不同、以及模组构型的不同。

所谓「储存原理的不同」,即是从最根基的位元记忆方式就有差别,DRAM将位元值储存于电容内,而SRAM将位元资料存于电晶体内,或如FRAM使用铁电效应来储存位元,MRAM使用磁阻原理来储存位元。

再来是「储存结构的不同」,同样是运用电容来储存0、1的位元值,Z-RAM的作法就与DRAM不同,DRAM在晶圆电路设计时会为每个位元设置一个电容,但Z-RAM直接倚赖硅绝缘(Silicon on insulator;SOI)基板所造成的浮体效应(Floating body effect)来充当电容,虽然结构作法不同,但原理仍相同。

类似的,4T SRAM、6T SRAM、乃至8T SRAM,基本上都是将0、1资料存于电晶体内,只是构成每个记忆格(Cell)所用的电晶体数不同(T即指Transistor)。

进一步的是「存取结构的不同」,例如Sync SRAM与Async SRAM都是SRAM,只有最后在存取介面上的电路设计不同,或如PSRAM本质上是DRAM,但将存取介面改成相容于SRAM的介面,使电子工程师设计电路时更为便利。

另外从DDR SDRAM提升到DDR2 SDRAM,虽然存取结构与细微设计上有些不同,但主要的强化提升是来自于制程技术的改进,因此为「制程技术的不同」。类似的,GDDR3 SDRAM提升至GDDR4 SDRAM也类似此种改变。

前述4种都在于存储器颗粒(或称记忆晶片)内的不同,而最后2种差异在于记忆晶片外的记忆模组的不同,第1种属于模组设计的不同,如RDIMM(Registered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是在模组电路板上设置暂存器的缓冲存取设计,而UDIMM(Unregistered 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则不设置缓冲。

或如FBDIMM/FB-DIMM来说,FB-DIMM是用1颗先进存储器缓冲(Advanced Memory Buffer;AMB)晶片将所有存储器的介面线路都进行缓冲处理,并将并列传输转换成串列传输,这些变化都属于模组电路板上的变化设计,已与记忆晶片本身无关。

最后是「模组构型的不同」,一般用于桌上型电脑的存储器模组为DIMM,为了将DIMM用于机内空间较小的笔记型电脑内,DIMM的外观及接脚配置被重新设计,改称为SODIMM/SO-DIMM(Small Outline DIMM,也称SO-DIMM),或为了放到刀锋伺服器内而改设计成低高度型态的VLP DIMM(Very Low Profile DIMM)。新兴的储存原理及结构
了解角度与层次的差异后,本文的重点将放在新兴存储器领域,而新兴存储器也因初露锋芒,多半无法立即成为主流存储器,多数仍为实验室内的实验品,少数已投入量产、商业销售者也多为利基之用,但未来不排除成为主流。

事实上,今日主流的SDRAM最初仅有工作站(Workstation)才使用,之后才逐渐普及至各类应用,同样的Flash也是从小容量的利基运用起步,直至数字相机、数字随身听兴起后才成为大宗。

除了新兴、利基之外,本文也将专注在最根基的2个层次:储存原理及储存结构,至于存取结构等之下的4个层次的新兴作法则暂不谈论。RRAM
RRAM也称ReRAM,全称Resistive RAM,中文译为电阻记忆体,投入RRAM研究的业者有Infineon、Sharp、Samsung、Fujitsu、Spansion、Macronix、Winbond等。

RRAM是使用强相关(Strongly Correlated)电子类的材料(如NiO、PCMO等),这类型的材料具备CER(Colossal Electroresistance)的特质效应,即是对材料施压电压脉冲后,材料的电阻阻值会发生剧烈改变,使材料成为高阻值;反之,若从另一个方向施加电压脉冲则会使材料转变成低阻值,运用阻值高、低的两种状态来储存位元资料。

由此可知RRAM是运用特有材料的效应来实现储存,不过目前研究人员尚未全面了解效应产生的箇中原因,只知效应的存在,并可做为储存记忆。除了RRAM之名外,使用相同材料与效应的研究还有Infineon的CBRAM及Samsung的OxRRAM,本质上也是RRAM,皆运用CER效应,但使用的材料则各有不同,如OxRRAM使用NiO,Spansion研发的RRAM则使用CuO2。

值得注意的是,同样是材料及效应,但结构上还有1R1T与1R1D之别,其中1R1D的尺寸只有1R1T的2/3,可以使记忆密度更提升。
在运用表现上,RRAM的存取速度与SRAM相近,且断电后资料仍可留存,记忆格密度上接近于NAND型Flash,读取时为非破坏性读取,可写入次数超过10的13次方次。不过RRAM技术尚未成熟,尚无任何业者将其正式量产、销售。PRAM
PRAM全称为Phase-change RAM,中文为相变记忆体,然其别称特别多,包括PCM(Phase-Change Memory)、PCRAM、OUM(Ovonics Unified Memory)、C-RAM或CRAM(Cahl-cogenide RAM)等。

PRAM是使用硫化物(Chalcogenide)、硫化合金等材料的相变特性来实现储存,运用电极的加热设计与材料周围的散热设计来进行控制,控制材料的晶相变化,使材料成为结晶相(crystalline)或非晶相(amorphous),结晶与非晶的不同状态也使材料的电阻阻值不同,如此即可储存0、1资讯。事实上CD-RW、DVD-RW等光碟也是使用与PRAM相同的材料才能够多次重复烧写。

在使用特性上,PRAM断电后资料仍可留存(非挥发性,大陆称为非易失性),再次写入前需要进行抹除程序,不过存取速度方面较不如FRAM、MRAM等其他新兴记忆体,然诸多特性仍比Flash理想,因此PRAM预计会积极发展成取代Flash的产品,包括存取快过Flash、功耗低于Flash、可写入次数高于Flash等,事实上Intel即有意在PRAM成熟后,用其来取代自家原有的NOR型Flash产品。

在投入业者方面,PRAM的投入业者相当多,不过主要专利多来自Intel、Ovonyx,且有多家业者是向Ovonyx取得技术授权后再投入自有后续研发,如Samsung、Nanochip、Elpida、ST、Qimonda、Hynix都向其授权,此外BAE、Micron、NXP、Sharp、Mitsubishi、Hitachi、DSI、Ritek、ITRI、Macronix、TSMC等也都有投入研究。虽然PRAM研究者众,但到目前为止都尚未有正式量产的商品。
 

图1 工研院于秋季电子展展示其研发的「相变化存储器」晶圆片。

FRAM
FRAM/F-RAM也称FeRAM,全称为Ferroelectric RAM,中文为铁电存储器,投入FRAM研究的业者主要有Fujitsu、Sony、Seiko-Epson、Ramtron、TI、Samsung、Matsushita、Oki、Hynix、Toshiba、Infineon、Hynix、Symetrix、Microtronix(昔为Cova Technologies)等。

FRAM是运用铁电材料(如PZT、SBT、BLT等)的铁电性(Ferroelectricity)、铁电效应(Ferroelectric Effect)来记忆资讯,一旦对铁电材料施加电场,即可用材料本身的迟滞特性来储存代表0或1的极化值,此外可施加较大的矫顽电场来清除极化值。

比较特别的是,虽然同样是运用铁电材料的特性,但却有2种结构作法,一是将铁电材料用于场效电晶体的闸极位置,另一则是用在DRAM结构中的电容位置,前者略称为1T(1个电晶体)结构,后者则称为1T1C(1个电晶体+1个电容)结构,就储存密度而言,1T结构优于1T1C,即相同晶圆面积下1T能比1T1C拥有更多的储存位元。

此外,1T1C作法是用铁电材料来储存电容,透过电容电荷的有、无来表示0、1状态,不过每读取一次电容值之后储存状态也会受破坏,需要重新再写入才能维持资料,然而也只有在读取后才需要再次刷写,不似一般DRAM需要定时刷写,且FRAM断电后仍可持留资讯,DRAM则否,反之1T结构的FRAM没有破坏读取的问题,不需读后再次刷写。

虽然1T结构的FRAM在各种特性上都较1T1C结构的FRAM还要理想,不过就技术发展进度而言1T1C较成熟。另外,FRAM只要在既有标准CMOS制程中略做修改即可生产。

在商业化发展上,FRAM已有多家业者正式量产、运用,如Fujitsu、Ramtron等已推出独立封装的FRAM,而Sony与Seiko-Epson合作,将FRAM用于Smart Card中,或如Fujitsu将FRAM用于RFID Tag内,虽然FRAM已开始使用,但多属于小容量的嵌入式运用,属于利基型,尚未发展成主流。
 

图2 美国Ramtron公司的并列存取型FRAM:FM21L16。
记忆组织为128k x16(即256KB容量),存取速度60nS,工作电压为2.7~3.6V。

MRAM
MRAM全称为Magnetoresistive RAM,中文为磁阻记忆体/磁电阻存储器,IBM、NVE、Cypress、Infineon、Motorola/Freescale、TSMC、ITRI、NEC、Toshiba、Honeywell、Renesas、Sony等,Micron原先有投入但之后退出。

若说PRAM是运用与可重复烧写光碟相同的材料及特性来记忆,则MRAM则是运用与硬碟相同的磁性材料与硬碟读写头相同的巨磁效应(Giant magnetoresistance;GMR)特性来记忆。MRAM是透过电流流向的改变来改变磁性材料的磁性偏转,当偏转都朝一致方向时则视为1,反之若无一致方向则为0,磁向一致则侦测电流容易通过,反之则不容易通过,即是透过磁阻性来控制电阻性,以电阻性的高低来判别记忆内容是0还是1。

MRAM在记忆及存取特性的表现上,其读写速率快速,可写入次数极高(超过10的12次方次),资料保存也极耐久,且写入前不需要抹除,读取后也不用刷新,不过MRAM存取操作时较为耗电,每个位元记忆格的尺寸也较大,这些是其弱点。

不过最新消息指出,2007年8月19日IBM与TDK联手发展高密度的MRAM(也称spin torque transfer RAM;SST-RAM),虽然SST-RAM也运用磁阻原理,但与IBM过往与Infineon合作发展的MRAM採不同的作法,过往的作法在记忆格尺寸上已难以再缩小,而IBM与TDK期望新作法能在未来能将记忆密度提升20倍。然在此项合作前有一家硅谷公司Grandis也从事SST-RAM的研发。

在实际商品化方面,目前仅有Freescale(昔为Motorola)于2006年7月10月推出小容量、限量生产的MRAM,且以嵌入式车用为主诉求。
 

图3 工研院于秋季电子展展示其研发的「磁电阻式存储器」晶圆片。

NRAM
NRAM全称Nano-RAM,也称CNT Memory(奈米碳管存储器),CNT即Carbon Nanotube(奈米碳管),NRAM属于Nantero公司的独有技术。

NRAM的原理是在两个上端电极间设置若干条奈米碳管,而碳管下端亦有个较低洼的电极,若两个上端电极间仅施加低电压,则碳管会呈现紧拉状态,不会与下端的低洼电极接触,如此量测上端电极与下端电极间的电流,将没有电流流通。反过来,若两上端电极间施加高电压,碳管将会松弛而垂下,与下端电极触碰,如此再次量测上下端电极间的电流将有电流流通,如此碳管的松紧状态即可用来储存0、1资讯。

另外,NRAM的特性也相当理想,拥有SRAM般的存取速度、DRAM般的记忆密度、极高的再写入次数、相容于标准的CMOS制程等,且Nantero对NRAM的应用市场也有高度期望,不仅期望用NRAM来取代SRAM、DRAM等存储器,甚至期望用NRAM取代Flash及硬碟等储存性媒体。不过到目前为止NRAM都尚无商业化产量,倒是Nantero有与LSI Logic、BAE等业者合作,未来可能透过LSI Logic、BAE来投产。
 

图4 NRAM原理图,图右上端为碳管线路紧拉的状态,下端为线路松下的状态。

TTRAM、Z-RAM
TTRAM全称为Twin Transistor RAM,Z-RAM则为Zero capacitor RAM,前者由Renesas提出,后者由瑞士Innovative Silicon提出。

TTRAM与Z-RAM使用相同的原理,事实上也就是传统DRAM的原理:以电容电荷来储存0、1资讯,不过结构上异于传统DRAM,传统DRAM是在电路设计时刻意设计上用来储存电荷的电容,而TTRAM与Z-RAM则直接取用硅绝缘(SOI)制程所加入的绝缘基板的副效应来做充当电容。

所谓的副效应其实称为浮体效应(Floating body effect),是採行SOI制程后意外产生的效应,该效应是在上层电路与下层绝缘基板会产生电容效应,由于是意外产生,且对上层电路运作会产生不良影响,理应积极去除,然之后将心态转变,反而运用上层电路来控制该电容,如此即可实现储存。稍有不同的势,TTRAM将电容控制在2个电晶体之间,而Z-RAM是将电容控制在电晶体闸极的下方。

由于使用电容储存0、1资讯,因此与传统DRAM相同,电荷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逝,所以TTRAM、Z-RAM等也需要刷新才能保持资讯。

在特性上,TTRAM与Z-RAM都有近SRAM的存取速度、以及胜过传统DRAM的记忆密度(原因是省去刻意设计的电容,直接取用浮体效应所产生的电容),且高度相容现有CMOS制程,而缺点则是一定要使用SOI制程。

虽然TTRAM与Z-RAM採行相同原理,但发展诉求却不尽相同,Renesas倾向自行量产独立封装的TTRAM颗粒,期望用TTRAM来取代传统DRAM,且密度竞赛上可胜过传统DRAM,而Z-RAM的业者Innovative Silicon属小型业者,以技术授权为主,获授权者多将技术用于嵌入式存储器,例如AMD已取得Innovative Silicon的授权,预计未来用Z-RAM做为后续新CPU的内部快取记忆体,即是用Z-RAM取代传统SRAM。
 

图5 图左为Z-RAM与传统DRAM的结构差异,其中电容部分暂去极大的体积。而图右与Z-RAM写入0、1资讯时的运作方式。

SONOS
在正式说明SONOS前必须先说明Flash的2种结构作法,一是浮动闸极(floating gate)结构,另一是电荷能陷储存(Charge-Trapping Flash;CTF)结构,SONOS(硅-氧-氮-氧-硅)即属于后者。

事实上,一直以来的主流运用结构为浮动闸极,但是随着制程尺寸不断缩小后,浮动闸极的厚度至45nm已近乎极限,难以再缩小,因此业界将焦点重新投注在过往较少用的CTF结构上,CTF结构有机会再缩小尺寸,但过往未大量采行的原因在于电荷记忆容易流失,而今业界期望以CTF结构为基础进行改善,使Flash有机会拥有更高的记忆密度。

对此,Macronix提出了BE-SONOS(Bandgap Engineered SONOS)结构,然就实际的叠层而言则为SONONOS结构;Samsung也提出TANOS(钽-氧化铝-氮化物-氧化物-硅)结构,Flash大厂Toshiba也有意从现有浮动闸极作法转向CTF/SONOS作法。

目前改善式的SONOS结构尚未正式量产成商品,但基础的SONOS亦有业者使用,如Cypress在其PSoC晶片上就有运用,而NXP(昔为Philips)也有团队在研究SONOS。
 

图6 Cypress的PSoC晶片内的Flash记忆体即採行SONOS结构。

新兴存储器的共同依归
新兴原理、新兴结构的存储器类型相当多,但归纳而言有多项共同依归,可以分为特性表现以及量产制造两个层面来探究:

■特性表现
1.存取速度要快
2.断电之后资料依然留存
3.存取功耗要低
4.读与写的速度要对称一致(因为Flash、EEPROM等写入慢、读取快)
5.写入前不需要抹除(抹除耗电且拖延存取速度)
6.不需要刷新(刷新容易阻碍效能)
7.可写入次数尽可能高
8.资料保存年限尽可能久

■量产制造
1.尽可能相容半导体业界最标准、低廉的CMOS制程(减少产制新兴存储器的调整服务)
2.减少倚赖特有制程(TTRAM、Z-RAM必须倚赖SOI制程,但未来SOI若普及运用则另当别论)3.记忆格尺寸要尽可能缩小(以利增加记忆密度及降低每单位记忆成本)

新兴存储器几乎都做到高速存取与断电后资料续存,原因在于最初的期望是能够用一种新存储器同时取代过往的SRAM/DRAM差异及RAM/ROM差异,因此即便新兴存储器都称为RAM但却都具备ROM的非挥发特质。

除了努力消弥SRAM/DRAM差异与RAM/ROM差异外,新兴存储器近年来也被赋予另一项新任务,即取代硬碟成为另一种储存媒体,包括Flash、PRAM等都锁定在此,因此新兴存储器即便消弥了前述的差异,也仍有2个取向可努力专精,一是Memory(取代传统存储器,高速取向),另一则是Storage(取代传统硬碟、光碟,高量取向)。

虽然新存储器皆有雄心壮志,但短时间不是还在实验室内琢磨,就是先从小容量的嵌入式运用、利基运用低调起步,之后随着技术消长和市场淘选,有些或将淡出,有些或许持续位处利基型应用,但是有些则会鲤鱼跃龙门,成为不可忽视的下一代主流存储器!

 

 

相关推荐

尔必达采用TSV技术SDRAM芯片开始供货

尔必达  SDRAM  2011-06-30

餐厅顾客服务终端

ADSP-BF561  SDRAM  2011-06-29

处理器外接SDRAM的控制技术介绍

处理器  SDRAM  2011-05-25

嵌入式DSP访问片外SDRAM的低功耗设计研究

DSP  存储器  SDRAM  2011-05-04

DDR测试技术和工具是否跟上了时代步伐?

2011-04-06

DDR测试技术和工具是否跟上了时代步伐?

SDRAM  DDR测试  2011-04-02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