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动态 » 民企巧切蛋糕的范例如何修成

民企巧切蛋糕的范例如何修成

作者:  时间:2009-04-20 16:55  来源:

金融危机来了,谁来拯救经济?谁是下一轮经济的火车头?

———健康产业!它包括生物技术、医药、医疗设备、医疗服务,以及健康管理等诸多方面。

仅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2006-2008年共发生88起融资案例,已披露涉及金额高达72.14亿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到45%.经济危机中,这个产业被认为是最抗周期的行业之一,投资价值正水涨船高。

我们将陆续推出健康产业的系列报道,本期专题的主角是“医疗设备”行业。

“这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凡是跟健康产业相关的行业,都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伽玛星公司董事长宋世鹏对记者说。不管经济形势如何,人们对于“健康”的消费需求,基本上是刚性的。

2005年9月,“深圳迈瑞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获得高盛2780万美元投资,并于一年后,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自此,中国的医疗设备投资拉开了序幕。

600亿中国市场

据“北京佐思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数字化医疗设备每年销售额为650亿美元,年增幅在6%-10%之间,而中国市场为600亿人民币,但连续几年的增长幅度都位居全球榜首。

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医疗设备与药品的销售额比例为1:8,而这一数字在发达国家的比例接近1:1,显示中国医疗设备的市场是巨大的。

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也吸引了全球医疗设备巨头的进入。通用电气(GE)早在1991年,就与中国卫生部合作成立“GE航卫公司”,并将它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医用扫描仪制造商;强生在苏州投资1亿美元,建立了医疗器材生产基地;飞利浦与东软集团合资成立了一家医疗设备研发与生产机构等等。

市场仍被国外企业占领着,技术问题?

尽管中国医疗设备企业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据《中国经营报》报道,国内高技术医疗器械市场仍是唯外独尊,国内企业所占份额极小。以心脏起搏器为例,平均价格2.5万元/台,我国一年的需求容量是1.2万台,但是进口产品把持了9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医用电子产品领域,90%的心电图机,80%的中、高档监护仪,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占据。

上述报告分析说,由于数字医疗设备市场技术性较强,医疗设备行业进入、退出的壁垒都比较高,尤其是在高精尖医疗设备领域,全世界只有6大公司能生产相关设备,他们牢牢地控制着全球医疗设备市场。

相比之下,目前中国医疗设备企业的高端技术产品与国外产品之间还存在差距,虽然可以供应门类齐全的医疗设备,但品种上尚有很多缺项,突出一点仍然是高端产品少。

但有些国内企业认为,他们的技术水平已经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伽玛星公司董事长宋世鹏就说,“在肿瘤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治疗方面,我们拥有的设备和治疗技术,毫不谦虚地说,在世界上遥遥领先。”而康辉生产的骨科诊疗设备,也被认为是“技术上跟国外企业差不多,而性价比更高。”

大型医院只买进口设备?

从医疗机构使用情况看,除了一些简单的消耗性材料,国内的三级医院一般全部采用进口器材,即使是二级医院,也有2/3的器材依靠进口。

而我国出口的医疗设备产品,虽有部分高端产品,但主要还是技术含量较低的常规性医疗设备。

“国内一些医院的心态不好。”《中国医疗器械》杂志主编蔡国方说,现在有的医院认为“洋设备”能够提高自己的身价、信誉度,有的则盲目崇拜“洋品牌”。“拿一般的黑白超声设备来说,有几家国内企业的产品绝对已赶超国际水平,价格只是国外产品的1/2,但销路却仍然不很理想。”

但对医院方来说,使用国外产品可以收取更高的费用。如某些卫生管理及物价管理部门制定医院收费政策时,使用国外仪器所收取的检查费,是同类型国产仪器的1.5-2倍,而不问产品的实际质量如何。

投资周期长

有专家告诉记者,很多企业在经营三五年后,就支撑不住了,能坚持10年之久的并不多。华海医疗董事长张孝林说,他的企业投资回报周期可能要长达10年。

而记者搜集到的资料显示,这些获得投资者青睐的企业,大多已发展了十几年,而获得风险投资,都是在最近几年,例如华海创办于1993年,2008年获得弘毅的投资。康辉创办于1995年,乐普创办于1999年,2007年获得来自华平的风险投资。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风险投资者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投资周期长、但抗风险能力强的医疗设备行业。

后记

据报道,自2006年起,“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已成为国际资本关注热点,2007年医疗健康产业投资案例数量为32个,比2006年大幅增长68.4%,2007年医疗健康产业总投资金额为3.03亿美元,较2006年猛增309.5%,2008年,医疗健康行业投资案例数量为56起,投资金额达6.91亿美元。

 

相关推荐

全球消费电子企业来SINOCES掘金 国际采购商增5倍

温暖与希望

金融危机  电子产业  2009-05-06

日企困局:不彻底国际化的危机

日本电器  金融危机  2009-05-06

找寻中国信心——人大代表赴深圳研祥调研工作

研祥  金融危机   2009-05-06

日本电子业镜鉴:创新及回避价格战

金融危机  消费电子  2009-05-06

电子业振兴规划起草成员解密方案出台背景

电子  信息  振兴  规划  金融危机   2009-05-06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