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移动性支持方法
互联网对移动性的支持方案,都是后来打补丁实现的,主要体现在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
3.1 网络层
网络层对移动性支持的工作,直接体现在移动IP技术上,间接反映在身份与位置分离等技术上。移动IP是一种在互联网中提供移动性支持的特殊路由协议,可以将IP包路由到不断改变位置的移动节点去,并且上层TCP连接不会感知到IP地址的改变。相比而言,移动IPv6更具有一些优势,克服了移动 IPv4的三角路由和源地址过滤等问题。但自1996年推出移动IP技术以来,一直没能得到成功应用,原因不仅是技术方面的(比如切换速度慢),更重要的是缺乏明确清晰的应用需求和商业模式。
另外一个对移动性支持有明显好处的就是身份与位置技术,包括基于网络的和基于终端的两种。比如IETF刚开始标准化的基于网络的位置身份分离协议(LISP),逻辑上是把企业通过其边缘路由器向全球互联网播出的IP地址块分为两部分,分别用于识别使用的IP地址和这些系统在什么地方连接到互联网,旨在减少保存在ISP核心路由器的路由表项,也可以改善互联网对移动性的支持。而基于终端的主机身份协议(HIP),在协议栈中增加了“名字”层,也可以改善移动性支持。但目前无论是LISP和HIP,还都停留在理论和实验阶段。
3.2 传输层
业界针对无线网络环境,对TCP技术也已经做了一些改进,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利用本地无线链路层的重传机制做一些性能优化,如基站参与探测TCP包、引入时间戳和利用IP头中的信息等。这种方式容易出现单点故障,并且要求IP/TCP载荷是直接封装在链路层帧中的,并且不能加密。第二种技术通过设置中间代理结点,将性能差异巨大的无线和有线部分分开处理,如Indirect-TCP。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破坏了TCP端到端的属性,基站等中间代理结点必须保留TCP通信中的数据和状态信息,移动终端中的相关应用也必须二次建立连接。第三种方式是增加和利用TCP协议等的一些消息字段,显式通知真正的丢包原因。如利用网际差错消息协议(ICMP),显式丢包通知和局部通知等。
3.3 应用层
除了通过无线接入协议(WAP)和.mobi等方式,为移动终端设计专门的网页和内容的方法外,另外一种典型做法是把(固定)互联网上的网页和内容适配到移动终端上。移动适配技术通过在网络上的不同位置(服务器、网关和终端三种)部署专门的网关或代理服务器,对网页和多媒体资源进行转换以适应移动终端的特征,确保正常使用并改善用户体验。
从内容上来看,移动内容适配涉及WEB页面内容和音视频内容两大类。WEB页面内容适配技术目前已经有一些实际案例,如与Opera公司提供的与Opera Mini浏览器配合的Web适配系统,Bytemobile公司提供由运营商部署的Web Fidelity系统等。W
音视频内容的适配技术则复杂得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和标准。音视频内容适配需要解决编解码格式兼容问题,需要进行分辨率适配。同时,音视频内容视频的实时性、服务质量要求很高。这些都增加了适配技术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