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市场趋势 » 政府出面规划是中国面板业最后机遇

政府出面规划是中国面板业最后机遇

作者:陈淑娟 倪洪章   时间:2006-09-27 07:30  来源:计世网
中国的彩电企业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战略研究室主任马骏表示。“CRT时代,上游关键部件显像管在产业链中的增值比重只有47%,平板时代面板却占据了70%。纵向一体化的大企业通过控制上游关键部件,操纵上游产品价格和交叉补贴等方式,将很大地挤压下游制造商的生存空间”。

  导致马骏如此担心的原因,就是平板显示技术(FPD)正在快速替代传统的阴极射线显像管技术(CRT),而CRT时代,我国掌握了完全涵盖上下游的产业链;平板时代,核心技术的缺失使我国的彩电产业利润极低。创维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殿甫也多次忧心忡忡地表示,如今创维一台电视机的净利润只有20元!

  当听说本报将组织一个聚焦面板产业的专题报道后,参与了由信产部等五部委组成的平板显示专项调研工作的马骏表示,目前尚无法透露过多细节,但他反复强调,这确实是个热点问题,《计算机世界》关注的很及时。

  第一部分 中国面板产业:最后的机遇

  造屏大计 何日出台
现在来看,中国造“屏”之难有如造“芯”,在中国第一家涉足液晶面板核心技术的厂商-京东方持续七个季度亏损,并在2006年中期将亏损额扩大至12.6亿(未合并潜在投资损失4.9亿)之后,中国的造“屏”之路似乎走到了一个异乎寻常的敏感时期。卡在存亡续绝之际的中国面板产业连续亏损,未来何去何从,引起了国家相关部委的高度重视,在分别对北京、上海、广东三地面板产业最发达的地区予以考察之后,中国造屏大计,或许到了必须出台的时刻。

  8月29日G京东方(000725.SZ)半年财报显示,2006年上半年净利润额为-12.6亿,流动资产大幅下滑, 此外,京东方在韩国子公司的投资还存在4.9亿元未确认投资损失,合并之后,亏损额将高达17.235亿元。由于产业的特殊性,京东方的盈亏早已超越了企业范畴,且系于中国面板产业的安危。

  从国际经验上来看,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面板产业之所以如此发达并垄断全球市场,皆源于政策制定之初就制定了详细而繁复的发展计划,施于市场手段,才成就今天面板三霸格局。中国内地造屏,尤其是在企业陷入困难而无力自拔的境地之后,似乎也必须强假政府之力进行挽救。
  8月20日至22日,由国家信息产业部娄勤俭副部长带队,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有关司局官员联合组队赴广东调研,着重考察广东面板产业发展现状,为制定国家支持平板显示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供决策参考。这是为数不多的国家众多高级主管官员联合就面板产业进行走访调研。8月25日,调研队伍又赴北京京东方,之后还将到达上海对上海上广电进行考察。

  在考察时,娄勤俭指出,面板产业是国家产业布局的重点,国家有关部委已经达成共识,必须支持面板产业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要加以支持。同时,娄勤俭还强调,面板产业具有资金和技术双密集的特点,对上下游行业都有极强的带动效应,不能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积累和投放,政府应该有所作为。在广东,娄勤俭甚至提出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

  伴随着国家官员对上述三地的考察,还传出了信产部和发改委联合制定专项方案,扶持中国内地面板产业,专项方案有可能意味着国家相应扶持资金的划拨,但这一消息还未被证实,知情人士透露说,此时还太敏感,不宜解释。而比较明显的是,中国政府对于面板产业的困难绝不会坐视不管,相关更为有力的政策也许在政府官员调研考察之后进行起草出台。

  但是,在京东方和上广电盈利状况日陷艰难的同期,中国东部沿海发达的诸多省份产生了强大的面板投资冲动,广东佛山和深圳,江苏昆山和无锡,浙江宁波,山东东营,以及四川长虹都把面板产业做为战略重点进行规划并在付诸实施,而且多数地方都在募集巨额资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主管部门不仅需要出台一个强大的扶持计划,同时更需要一个详细的产业规划指导出台,分散的产业力量和强烈的资本意识如何加以引导成为产业合力,这将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必须由政府出面。

  面板世界格局 三强垄断

  面板产业上下游所涉及的技术链条极为广泛,几乎没有单一厂商能从材料到成品做全,因此面板这一产业链条上,形成了极其明确的上中下游分工体系,并且厂商众多。

  面板技术源头多来自美国,由日本首先进行产业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异军突起,成为面板生产最主要的生产基地。但日本做为全球面板产业的开拓者,目前仍然控制着面板技术的主导权,控制着整个产业最关键的材料和设备。

  日本在全球最先意识到“21世纪是光的世纪”并随之把光电产业从一般的科技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目前来看,日本在技术上拥有许多制造专利,不仅领先于韩国与我国台湾省厂商,而且大部分的LCD材料连欧美大厂都无法望其项背;占液晶显示器成本比重最大的几个部件,包括彩色滤光片、驱动IC、背光板、偏光板及玻璃基板等,日本厂商的占有率都在80%以上,已经控制了主要关键零部件制造生产技术。虽然韩国与我国台湾省占据了全世界面板成品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上游关键原材料和设备采购都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中。

  比如,做为面板核心组成的专业滤光片在全球内都以日本厂商为主,全球绝大部分滤光片厂商的技术都是由上述两家公司进行行授权生产,占据面板成本 20-40%的背光模组的关键组成部分的生产技术也绝大部分掌握在日本厂商中手。在技术分工上,日本处于韩国和我国台湾省的上游,一旦某一日本厂商不能按时按量提供产品,下游的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厂商的产品立即受到极大的影响,甚至波及全世界的面板产量。

另外,在整个面板领域,日本各类专利数量绝对领先于美国而居全世界第一位,韩国与我国台湾省的下游配套厂商每年都要向日本厂商交纳昂贵的专利费用。另外,韩国与我国台湾省面板厂商的背后往往都与日本厂商有着极其密切的技术渊源,失去日本,也就不会成就今天的韩国与我国台湾省,日本对整个产业的主导权由此可见。

  但是,日本已经逐渐放弃与我国台湾省和韩国在生产规模上的竞争,并把竞争焦点转移到了知识产权领域。由此,我国台湾省和韩国的面板产量已经占到世界绝大多数。在面板规模化生产上,我国台湾省的生产比重从2002年的31%已经上升到了2005年的41.1%,而日本则从36.3%下降到了20.3%,从产值上来看,我国台湾省在2005年以303 亿美元41.1%的比重在三强中名列第一位,韩国则以254亿美元34.4%的比重名列第二位,日本则以150亿美元20.3的比重垫底。(数据来源于DisplaySearch)

  另外,世界范围内面板生产线的布局上,日韩台拥有绝对的优势,在全球目前5代线以下生产线74条,5代线及以上生产线有 24条。其中,我国台湾省共有38条,5代线及以上生产线达到10条,日本有32条,其中5代线及以上生产线有3条,韩国共有19条,其中5代线及以上生产线达到9条,而中国内地仅有6条生产线,5代线及以上生产线只有2条。

  三强压顶 出路何处

  消息显示,中国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液晶显示技术的研究,但并未获得重大进展与突破,直到本世纪初,才出现京东方和上广电等企业,开始将液晶面板大规模产业化。

  鉴于面板不可限量的产业前景,尤其对相关产业的巨大拉动作用,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据悉信息产业部正在制定的十一五规划中,已把液晶面板产业作为“重大工程”列入,国家计划2008年前建设3至4条第五代液晶屏生产线,2010年陆续建设第六、第七代生产线。

  国家的重视也体现到了地方政府的冲动当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三地也纷纷在十一五规划中,将建设光电基地做为重点进行专项计划。除此之外,将要打造面板产生基地的地方还包括山东东营、江苏昆山和无锡、浙江宁波,在广东省内则包括佛山和深圳两市。为了开展这项计划,各地都已经下大力气进行融资,上广电争取到了15.68亿元银行贷款;江苏昆山龙腾光电也吸引了国内7家银行3.5亿美元的贷款;宁波保税区国际半导体光电科技园正在制定策略努力成为世界极的液晶显示产业制造基地。地处北京的京东方目前除正在进行第5代生产线的技改项目外,也在考虑建设第6代或第7代液晶屏生产线。在广东深圳市,由国资委下属于投资企业牵头,联合国内TCL、创维、长虹、康佳4家彩电巨头共同成立聚龙光电,另一城市佛山也吸引了我国台湾省面板厂商奇美落户,并制定了庞大的投资计划。

  然而,从日韩台三地发展面板产业的历史经验上来看,中国这种茫然无序的发展状态,将成为中国面板产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必将导向后劲不足与技术提升有限的问题出现。

  我国台湾省和韩国并非面板技术的发源地,但是,两地介入面板技术的时间却非常早,而中国与之相比则落后几十年时间。并且两地在面板产业起步初期,都是以政府为主导,制定了非常周密的发展计划,并为产业发展的创造了各种必需的条件。比如韩国,在日本进行面板产业化的同时,韩国厂商就已经开始了面板产品的试验生产线,抓住了产业发展的最佳机遇;同时韩国政府拿出巨额资金,并派人员到美国去学习相关技术;韩国政府还大力支持外来投资,在美日等技术领先国家设立面板研究所,并且愿意从落后的生产线进行尝试和学习;另外,韩国面板产业在政府的主导之下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政府与企业互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在政府的布局之下,韩国各所大学分别从事不同的研究课题,在整个产业发展上,韩国的大政方针是举全国之力,集中全行业的人财物进行全力支持,而最终将韩国打造成面板强国。

  在中国,虽然政府在资金和税收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支持,但是并没有系统性的政策出台,产业发展仍然以企业为主,势单力薄而且资源分散。另外,面板产业需要苛刻的资源支撑,比如面板产业耗水量极其巨大,处于干旱地区的京东方在此方面劣势明显,处于华东地区的上广电水资源相对丰富,但是电力资源却有隐忧。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是融资环境是否成熟,渠道是否通畅,面板产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产业,起动资金大,而且运营资金同样庞大,产业风险也大,这些都促使企业具备强大的融资能力。而在中国,企业目前来看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面板厂商的投资仍然依赖政府的政策性贷款或者出资,缺乏韩国和我国台湾省厂商自由灵活和畅达的市场融资和吸引国际资本的条件和能力。

  第二篇 盈利,如此遥远

  8月24日,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06年半年度报告,指出公司出现经营性亏损12.64亿元。京东方自建的五代生产线是2004年12月刚刚投产的,继2005年出现15.87亿元亏损后,京东方遭遇了连续亏损。

  另一家面板企业上广电NEC则表示,去年8月开始实现了当月盈利,全年整体上盈亏平衡,今年上半年则处于亏损。水清木华研究总监周彦武对此表示怀疑,由于上市的只是上广电,上广电NEC的业务并未包括在上市财报中,他估计其经营状况更差。

  在面板产业,亏损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闻。与半导体产业一样,TFT-LCD产业也有自己的产业周期,即周期性的供需失衡带来的景气转换。处于低谷时,面板的价格往往一路下跌,2001年奇美亏损了1.1亿美元,中华映管亏损1.97亿美元,友达广电和翰宇彩晶亏损更是超过了2亿美元。

  企业有赚有赔,这是常态。然而一旦供求关系逆转,厂商赚的会更多。从2004年9月京东方的五代线量产以来,内地面板产业一直在低谷徘徊。从企业到产业,内地面板业如何迎来盈利,引人关注。

  一出世就遭遇低谷

  京东方2005年的年度报告是这样分析亏损原因的: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液晶面板价格大幅度下降,TFT-LCD处于行业低谷期,公司主打的17寸产品价格下降尤甚,同期原材料下降幅度却远低于TFT-LCD价格下降幅度。

  类似的文字也出现在今年上半年报告中:受2006年上半年液晶产业的市场竞争影响,公司主营产品价格大幅下滑,生产规模不足,导致生产线运行成本偏高,原材料议价能力较低,上游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尚不完善,导致产品成本较高。

  京东方的相关人士表示,随着第三季度全球液晶面板产业回暖,价格回升,估计经营状况将有所改善。然而根据液晶周期规律,从2005年第二季度开始,产业有所回暖,2006年以来才又进入了价格持续下跌的谷底。由此看来,全球产业形势的严峻并不能完全解释国内面板企业的亏损。

  事实上,京东方做出的上述解释,正透露了几个信息:遭遇面板价格的寒冬,这与内地面板企业选择了“高位进入”有关;生产规模不足,这与企业的投资力度有关;17寸面板生存困难,又与生产代线落后、技术实力缺乏有关。

  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球TFT-LCD产业投资额达到了125.1亿美元的顶峰,也是从2004年底开始,液晶产业陷入了新一轮价格下跌的波谷。当时,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液晶面板厂商的五代线产能开始释放,导致整个液晶产业在2004年出现了5%的产能过剩。京东方和上广电NEC投产时,正好赶上了产能集中释放、利润持续下滑的浪潮。

  在技术上,TFT-LCD厂每升级一代,玻璃基板可切割的面板数和利用率都会随之倍增。以14.1英寸的笔记本电脑用液晶面板为例,三代厂可以切割出4片,四代厂则可切出6片,五代厂已经能切出15片。因此,领先的面板生产商一直谋求布局更高代线的生产。

  今年8月底,夏普耗资15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全球首条八代线建成投产,而三星-索尼、我国台湾的友达、奇美等都宣称将在2007年或者2008年投产八代线。截至2005年底,全球共有五代线14条,六代线和七代线共有9条,内地面板产业则集中在五代线,竞争非常激烈。

  更高代线需要更大的资金作为后盾。由于六代以上生产线的大型设备已经无法整体运输,必须在工厂内组装,投资额大幅度增加。据周彦武介绍,五代线约需12亿美元,六代线需要20亿美元,七代线则需要25-30亿美元,八代线高达35-40亿美元。如此庞大的投入,显然不是单个企业能负担得起的。

增资扩产成主流

  今年以来,增资扩产成为内地面板企业的主题词。从去年底开始,上广电NEC追加了4亿美元投资实施扩产。之前,公司五代线的投资约10亿美元,月产能为5.2万片,8月份扩产完成后,每月可增产3.3万大片玻璃基板。扩产所需的资金,则来自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等7家银行提供的15.68亿元的银团贷款。

  为了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本地化率,京东方也不惜重金投入。3月17日,京东方以1.667元/股向浙江京东方增资5000万元,用于浙江京东方投资建设第一期CCFL项目;4月21日,京东方投资800万元向深圳聚龙光电有限公司增资,京东方以40%的股权比例,成为聚龙光电的第一大股东。由于聚龙光电由创维、长虹、康佳、TCL四家彩电企业联合发起,京东方显然希望抓住下游的应用市场。

  7月18日,京东方拟向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不超过15亿股A股的申请获得证监会核准,预计将投资9000万美元用于TFT-LCD五代生产线的技术改造工作,把产能从每月6万张玻璃基板提高到8.5万张。此外,京东方总投资25亿元、设计产能为8.5万张/月的彩色滤光片生产线建设也将在北京启动。

  除了加大投资,提升自己液晶面板生产线的产能外,京东方与上广电NEC也积极实现TFT-LCD原材料的本地化配套。今年4月,全球最大的玻璃基板制造商美国康宁公司最终选择在北京建立其位于内地的首家工厂,虽然只是LCD玻璃基板的后段加工,京东方却十分看重。

  2006年以来,上广电NEC布局产业链的步伐加快,依然采取了与上游企业展开合作的扩张方式,包括:与日本电气硝子合资建设玻璃基板的后段生产,与日本富士公司签约共同建造彩色滤光片生产线,与Cadens公司共同推动驱动IC的研发设计,与宝成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合资投入液晶模块(LCM)的制造等。

  在更高代线的布局上,京东方将借聚龙光电上马六代线,上广电NEC也传出启动了六代线的融资规划。从时间上看,内地企业的动作已然慢了一步,六代线产能开出后,估计全球的八代线都有2-3条了,五代线获利不佳的现实是否会重演?

  DisplaySearch的分析师张兵认为,上什么生产线关键看针对什么样的市场,如果立足于中小尺寸面板,就不一定非要向更高代线发展。

  LG-飞利浦在今年第二季大亏3.39亿美元后,宣布推迟八代线的投产,反而在新厂进驻了5.5代线设备。周彦武指出,国际大厂纷纷上八代线更多是被迫跟进,“不跟进会死掉,跟进还有可能赢利。”他认为,五代线的应用范围很广,在所有代线中只有五代线同时适合笔记本、手机、电视等产品,如果能把成本控制下来,五代线前景也一样不差。

  第三篇 无序发展几时休?

  6月份,有消息表示龙腾光电在昆山设置的TFT-LCD五代线正式投产;深圳聚龙光电宣称要引进“全工序”的六代生产线; 落户东营的山东胜达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号称拥有“第一条六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预计2007年正式投产……

  与各地大力发展面板产业相应的,是接二连三的平板显示会议。9月7日—8日,2006 DisplaySearch China FPD大会在上海举办;9月18日—19日,2006 中国国际半导体及平板显示博览会在无锡举办,其间有数场FPD的专场讨论;9月20-21日,平板显示学术会议在北京举行;预计10月13日-14日深圳高交会期间,也将举办行业性的平板显示论坛。

  似乎一夜之间,投资面板成为一个很时髦的话题。无论是否有下游制造业的强大需求,无论当地是否有液晶面板生产所需的刚性条件,只要政府把发展平板显示产业列入“十一五”规划了,就开始设园区、引外资、上生产线了。这种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各地砸锅也要大炼钢铁的岁月。

  风起云涌的政府投资潮

  总体来看,内地面板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京东方为核心的北京、以上广电NEC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聚龙光电为核心的珠三角三大聚集地。近期,由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五部委组成的专项调研小组,也先后实地调研了京东方、上广电NEC、聚龙光电等企业。

  广东省佛山市的探索,正是众多地方政府探索的一个缩影。今年3月刚挂牌的佛山信息产业局,组建了TFT建设项目领导小组,专抓液晶面板产业。我国台湾省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在佛山市南海区投资了一个后段模块组装厂,这个首期注册资本3000万美元的项目,就是佛山市迄今最大的引资项目。佛山因此提出了“以奇美液晶显示器项目为龙头,以国家(佛山)显示器件产业园为载体,打造世界级TFT-LCD产业基地”的目标。

  佛山信息产业局副局长罗帜光说,在TFT上,佛山的起步确实晚了一点,但是主要定位在大尺寸上,而长三角地区主要配套的是计算机等中小尺寸产品,区域间的互补性还是很强的。

  在需求上,广东省的电视机产量占了全国总量的47%,而这些大尺寸的液晶电视面板却不得不依赖进口。2005年,广东进口了超过10亿个液晶面板,金额达8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又进口液晶显示板5.6亿个,价值51.9亿美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9.1%和75.3%。

  正是考虑到本地彩电生产企业对大尺寸面板的巨大需求,佛山市认为发展液晶面板产业很迫切。为此,原来规划仅为1000-2000亩的国家显示器件产业园TFT核心园,如今已经为配套项目的引进预留了足够的土地,罗帜光说。据官方估计,到2008年底,佛山与液晶显示器相关的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00亿美元。

  “模组起步、面板跟进、配套发展、独资引进、合作开发”,这是佛山市发展面板的策略。据说最初信息产业局也考虑过引进整条生产线,而缺乏相应的产业基础、投资额的巨大,让他们最终从后端模组切入。“之后再上其它环节可能更稳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奇美等厂商考虑到降低成本的需要,肯定会把前端配套环节迁移过来,这不过是早或晚的问题”,罗帜光认为。

  产业链形成不容易

  配套不齐全,是内地面板产业发展遭遇的最大瓶颈,因此,各地都无一例外地把吸纳上游企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作为最终目标。然而,产业链的形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国台湾地区南科是业界公认的产业垂直整合最完整、厂商群聚性最强的一个TFT-LCD制造基地,在那里,一共进驻了46家光电厂商,涵盖了从设备、材料、上游关键组件、中游面板制造到下游应用厂商的全部环节。

 为了吸引更多上游厂商,很多地方都开出了从资金到税收等各种优惠条件,而实际配套情况却并不乐观。去年11月,上海市政府宣布以上广电NEC为中心建立上海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刚刚举办的中国FPD产业论坛上,上海广电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黄峰表示,2006年以来,上广电NEC加快了产业链的布局。具体的内容包括:与日本电气硝子合资建设玻璃基板的后段生产,与日本富士公司签约共同建造彩色滤光片生产线,与Cadens公司共同推动驱动IC的研发设计,与宝成集团旗下的子公司合资投入液晶模块(LCM)的制造等。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政办公室赵主任说,“已经有20多家企业表示出进驻的意向了,预计3-5年内,龙腾光电将带动形成TFT-LCD完整的产业链,形成1000亿元的年产值。”

应该说,上海、昆山形成的产业带,已经算内地产业链布局较好的区域了。在北京亦庄京东方显示科技园里,已有包括韩国LG化学在内的十余家国内外上游厂商进驻,2004年的时候,京东方自信地表示,“预计到2005年底,京东方TFT-LCD五代线本地配套率可达60%,2006年底本地配套率可达85%”。事实上,“上游零部件本地化配套尚不完善,导致产品成本较高”,这仍然是今年上半年京东方半年度报告中指出导致亏损的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亦庄的产业链配套根本没有起来。

  周彦武指出,从面板生产的基本需求来说,面板厂需要恒温、恒湿,年均气温变化不能太大,不能有风沙,水和电的消耗量非常大。以用水为例,如果按玻璃基板面积为1100*1300毫米,每月投片量为6万片计算的话,一个TFT-LCD厂一天可耗水一万吨。广东一位实地考察过京东方的人士表示,仅水费这一项,在北京设厂就要比广东多出好几倍的成本来。

  此外,业内专家表示,液晶屏项目能否成功上马与当地的产业基础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主要是IC、半导体产业。在这些领域发达的地方,也就意味着电子工业配套、人才储备比较完善,他认为从这个角度看,长三角地区比较有优势。正是自然条件、电子工业基础条件的制约,当山东东营六代线上马后,很多人表示出了质疑。

  无疑,几乎每个地方政府都经历了相同的思考:液晶产业对经济有强大的拉动力,要增强竞争力就必须有面板这块核心业务,国家也对平板显示产业表示出重视和扶持的态度。关键问题是,是否每个地方都适合上面板生产线呢?只有充分考虑本地的竞争优势以及城市自身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后,再做决定也还不晚。

  能引进的生产线,不能引进的技术

  的确,各个层面的人都在呼吁:我们不能重蹈高科技产业“缺芯少魂”的覆辙,我们要发展自己的自主技术。大家似乎忽视了一个基本问题,是不是只要把韩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大面板生产商引进来了,我们的产业链就完整了?

  引进面板生产,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起码,掌握了面板资源并不等于掌握了话语权。“与CRT的产业链相比,平板显示更具有技术全球性的特点,产业链很长”,一位专家表示。以产业链的上游—玻璃基板来说,技术主要来自美国和日本,相应的技术和专利门槛很高。很多上游材料都无法在中国进行配套,只能直接从日本、中国台湾买进。

  有人担心,就算国内企业切入了面板生产领域,也只是停留在面板组装层次。不久前,当中国长城集团与韩国三星电子洽谈建设第八代液晶面板厂的传言出来后,很多专家都表示出对合作实质的担忧。国外厂商看中的,是中国这个庞大的制造、消费市场,希望离需求更近一些;国内企业渴望引进面板生产线,却又普遍缺乏液晶生产经验和技术基础。这种不对等的谈判,有可能导致合资企业只是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一个生产厂,空心化将继续。

  为此,技术的自主突破仍然是关键。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龙芯2E”的成果验收会上,再次强调了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三种创新方式的重要性。长期以来,“市场换技术”的思路使得很多中国企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要想获得液晶产业的核心技术,就必须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

  政府可以借鉴日、韩等地的成功经验,由国家出面抽调各方面的人力物力,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联合攻关。这样,既为我国向上游材料和生产设备领域进军提供了可能,形成的科研成果又能直接为企业所用。即使对液晶行业的技术研发失败了,但积累的经验和培育的人才却可以为另外的研究项目提供支持。

  最终,在产业布局上,还需要国家出面,有选择的扶植重点企业和重点区域,避免各地政府重复建设带来的资源浪费。从龙腾光电,到东营六代线,从天马4.5代线,到聚龙光电,这种出政绩、铺摊子的苗头已经显现。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企业肯定不能退出,没准儿哪一天就盈利了;刚刚上马的项目肯定也不会马上停止,至少要热乎几年、在市场上碰壁后才肯回头。然而,对于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液晶产业来说,国家必须要集中力量,重点突破。这要求国家充分调动市场与行政手段,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效化。

  资料链接:他山之石

  中国台湾地区:

  抓住了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日本许多厂商减缓对LCD投资的机会,投巨资开工建厂。最主要的经验就是鼓励民间企业的研发热情。1982年起,我国台湾地区运用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引导和鼓励民间企业从事科技研发。1990年提出了“六年建设计划”,光电子技术被列为八项关键性工业技术之首。2002年又通过了“六年重点发展计划”,由政府补助新台币20亿,吸引跨国公司在我国台湾地区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同时奖励民间企业设立研发创新中心。

  在产学研结合上,由我国台湾地区的“工研院”进行支持。工研院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配合民间需求进行研发与技术转移,同时还向企业转移技术管理人员。此后,进一步设立工业技术转移公司,将电子所研究开发成功的技术转移给民间企业,准许大量生产。在税收上,提出LCD生产企业在获利五年后不用交纳营业税,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关税全免。

  韩国:

  在政府主导下,韩国形成了一个企业财团积极投入、政府积极介入的利益共同体,政府在资金、税收等政策上支持力度大。

  政府委托大专院校进行显示器相关研究。1990年,韩国设立“韩国平面显示器研究组合”,会员囊括了目前韩国显示器产业300多家公司中的101家,积极推动LCD与PDP产业相关的材料、零部件与设备的标准化。

  为了实现设备和零部件的国产化,政府积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每年投入约30亿韩元的经费,从项目选择到最终验收评估,面板厂与设备制造厂都是全程合作,进行设备开发。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举办定期的生产技术报告会。

  液晶显示器企业所得税实行七免七减,从2001年起,进口设备和原材料关税全免。在资金上扶持上,一项从2001年开始的为期五年的计划,总经费461亿韩元,其中国家提供345亿韩元,地方政府出资71亿韩元。

  日本:

  掌握着技术优势,控制着LCD产业链最关键的材料和设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产业发展最初10年,由政府全额资助基础设备和材料的研究。

  日本很早就把光电子产业的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主要通过通产省给予支持。1979年,通产省通过光产业技术振兴协会与16家日本企业联合发起了为期7年,总资助额为7.7亿美元的光电子基础研究计划。实际上,该计划耗时10年,耗资8.2亿美元。

  在这项计划中,先是从16家企业中抽调研究人员负责光电子集成电路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开发,1986年起将重点放在光电子材料的基础研究上。此后,如果有相关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所需资金一般由通产省提供30%,剩下的70%由参与企业提供。

  在产业结构上,日本形成了大尺寸TFT-LCD、等离子、小尺寸面板、新技术SED等方向各有几家的布局。具体政策上,从经费预算、信贷、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

  但是,中国却拥有明显的优势条件,即与面板相关的下游产业,已经越来越明显的转移到中国内地,各种后段组装生产线也在中国各地落户开工,笔记本、显示器全世界过半的比重都将在内地组装之后运往各地,这一比例还将持续上涨,同时,中国内地下游系统组装市场庞大,也具备强大的内需市场,这些对中国面板企业来讲都是机遇和优势。

  世界产业的转移大潮与中国所独具有庞大内需,为落后的中国面板产业创造了最后的良机,如何抓住这最后的时机,将生死攸关。

  

相关推荐

ARM收购Geomerics 强化行动装置游戏视觉

ARM  游戏视觉  2013-12-18

ARM:2013年Mail芯片出货量将超三亿片

ARM  芯片  2013-12-06

ARM控制智能机及平板芯片市场趋势将持续

ARM  控制智能机  2013-11-28

推动连网与行动创新 ARM聚焦物联网商机

ARM  物联网  2013-11-26

全球75%企业高管关注物联网新机遇

ARM  物联网  2013-11-08

英特尔将代工ARM芯片 或引发芯片价格下跌

英特尔  ARM  2013-10-31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