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业界动态 » 探讨中国家电企业“造芯”的几种发展模式

探讨中国家电企业“造芯”的几种发展模式

作者:  时间:2006-09-22 14:37  来源:国际电子商情

在中国IC设计公司的队伍中,有一类特殊的面孔,那就是以整机为主业的家电企业。这些曾经在市场上呼风唤雨、但近几年来却陷入低利润境地的整机制造商们,先后都以“降低成本和掌握核心技术”为口号,涉足IC设计领域。从海尔、夏新和海信到最近推出“虹芯一号”的长虹,造芯,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家电企业的集体选择。与国内整机企业纷纷“造芯”相反的是,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国际上一个趋势是,整机厂商将其IC设计部门分拆和独立出去,很多世界级的制造商并不设计芯片。由于IC设计是一个长期型项目,目前造芯的家电企业中,也只有海尔获得了初步的成功,产品大量对外销售,而其它企业仅限于内部开发和内部使用阶段。“造芯”(本文专指IC设计),真的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出路吗?

  造与不造,三个关键问题

  与中国通讯产业很早就大力投资于技术研发相比,中国家电产业走的是另一条发展道路。由于市场需求巨大,营销和产能大战一直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竞争法宝,鲜有企业投身入技术开发。随着市场的饱和以及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失的恶果逐渐显现出来。与中国通讯企业在海外市场节节胜利相对比的是,中国家电企业陷入了低利润的深渊。在此背景上,中国家电企业纷纷涉足IC设计,以谋求降低成本和掌握上游核心技术,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

  近年来众多家电企业开始从事“造芯”运动

  业界资深人士边晓春表示:“中国家电企业的造芯热潮,反映了他们对于上游核心技术的渴求,是绝对应该鼓励的。”厦华电子董事、总工程师苏钟人也表示:“中国家电企业以往都是利用国外厂商提供的IC来做系统设计,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程度低,创新能力弱。现在一些中国企业开始寻求有所突破,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产权和创新思路介入IC设计,企图或有所创新,或增强功能,或降低成本, 这都是好事,应当加以鼓励,绝对不应该‘泼冷水’。”本刊副主编孙昌旭表示:“中国家电企业的造芯运动是被逼的。激烈的竞争和低额的利润使他们自己设计ASIC的芯片来代替进口芯片是一个可取之路,一是可以降低成本,二是可以实现产品差异化。其实在通信企业华为、中兴等公司早已在很多产品上采用自己设计的ASIC代替进口产品。”

  然而,对于家电企业造芯可以“降低成本”和“掌握核心技术”的说法,也有反对声音。上海一家IC设计公司的总经理表示:“整机企业要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核心技术,我认为芯片不是核心技术,至少不一定是,不要以为有了自己造的芯片才是有了核心技术。”

边晓春也指出:“消费电子产品的上游核心技术,并不完全反映在芯片中。反例有很多,例如热销的iPod,苹果公司并不参与其中任何一款IC的设计,但他们对芯片的需求却是相关芯片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有一些大型电子企业,自己不做芯片,但却积极投资核心技术。例如,参与H.264专利池的企业,很多都是不做芯片的大型电子企业,而芯片企业却并不多。中国家电企业与海外同行的最大差距,还是在于对上游核心技术的掌握。因此,或许可以说,掌握上游核心技术,才真的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出路。 ”

  对于家电企业自己设计IC可以降低成本,也有人质疑。北京思旺电子公司总裁裴石燕博士表示:“家电企业造芯节省成本有可能,但很困难。因为大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方面,永远竞争不过小公司。举例说,如果一个芯片价格是10美元,家电企业能够以5美元开发出来,很可能外部有一个小公司已经以2美元的成本开发出来了。”

  上海那位IC设计公司的老总表示:“IC的经济效益是要在巨量销售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必须要算清楚投入/产出的帐,比如Omnivision的芯片每月出货量达到600~1,000万片,可以把成本做得很低,家电企业能达到那么大量吗?所以实际上买可能还便宜些。”

  陶显芳:家电造芯运动成本高昂,不值得提倡

  康佳集团总体技术设计所所长、高级工程师陶显芳也指出,自给自足式的家电企业造芯,不符合全球专业化分工发展趋势,“完全是一种炒作”,花的是政府和股民的钱。他表示:“1995年以前,全球大部分电子巨头在生产整机的同时一般也都生产芯片,1995年以后,他们纷纷都把整机和芯片两大业务进行分离。”青岛海信信芯科技公司常务副总战嘉瑾则反驳说:“既然国外也曾有整机企业和IC设计公司一体化的阶段,中国也需要经历这个过程。”边晓春同意战嘉瑾的观点,他认为,“这并不能说明中国的电子企业集团不应该拥有自己的半导体部门。毕竟,中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与这些国际电子企业集团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显然处于不同发展阶段。”

  虽然就“降低成本”和“掌握核心技术”这两点双方的观点不一致,但双方都同意,IC设计的风险很高,失败的可能性很大。不过,海信信芯的战嘉瑾则表示:“家电企业造芯失败,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中国IC设计产业要发展,需要大量人的参与,大量的公司死掉,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如果不尝试,就永远没有机会。”他表示,家电企业造芯,更容易成功,因为独立的IC设计公司系统设计经验不足,得不到整机厂商的信任和支持。”边晓春也指出:“有两类公司比较容易生存。其一是拥有先进的技术,其二是拥有确切的市场。直接定位于世界前沿技术,难度何其大!我比较看好依托于大型家电企业的IC设计公司,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愁市场。”

造芯的三种可能发展道路

  如果家电企业充分考虑了造芯涉及的成本(能否降低成本)、收益(能否获得核心技术)和风险(成功的可能性)等问题,仍决定造芯,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呢?

  第一种是产品定位相对前沿,把造芯做为未来发展的一种战略投资,并保持与母公司的独立性。目前取得初步成功的海尔和夏新,都是这样种模式。2003年夏新投资3,000万元成立了一家设计高清视频编码芯片的公司,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高清数字电视等领域。尽管2005年夏新因为主业亏损,而不得不出售所持股份,但仍成功获利1,000万元。

  而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的数字卫星机顶盒芯片和MPGE2解码芯片因为产品性能和成本优势,被包括很多海尔竞争对手在内的大型家电厂商采用,而海尔自己却没有采用。海尔集成市场部经理于松德表示:“当时集团高层看到了数字电视的发展前景,果断地做出投资IC设计的决策。2000年海尔成立的时候就采用开放的心态,把自己定位于独立的IC设计公司,面向公开市场。”于松德表示,海尔集成未来仍将锁定数字音视频芯片。海尔集成的成功,无疑为海尔集团布局即将来临的数字电视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边晓春:中国家电企业造芯运动绝对应该鼓励

  第二种是产品定位于替代,从易到难,从辅助芯片到核心芯片,从内部使用到面向公开市场。这是中兴集成和华为海思走过的路,也似乎是海信信芯和长虹虹微正在走的路。最典型的是虹微,公开资料显示,长虹已经推出的“虹芯一号”是数字自动会聚芯片,后续的产品有“虹芯二号”数字智能遥控芯片、“虹芯三号”网络数字音视频处理SOC芯片和“虹芯四号”数字高清图像自动处理专用芯片。由于虹微相关人士以“公司目前正全力投入开发,以确保开发进度,不方便接受采访,预计六月份会有正式的重大新闻发布”为由,婉拒了我们的采访,我们无法获知虹微造芯的详情。本刊副主编孙昌旭分析道:“虹芯一号很可能只是一颗协处理器,称不上核心芯片,但看到他们规划中的二号、三号、四号,倒是觉在逐步进入核心平台,积累经验很重要,这种思路是对的。这些家电企业由于以往在研发投入上很少,所以设计能力比不过通信企业。”事实上,战嘉瑾也证实说,信芯在开发过程中,得到了设计服务公司的帮助。也有传闻说,虹芯的开发过程中,得到了某大学和机构的帮助。

  孙昌旭还表示,如果仅是为降低芯片成本,为自身规模量产的产品设计配套的ASIC,是有意义的事,而且设计替代IC并不太难;如果是希望从整机企业走出去,成为面向商业化市场的独立半导体公司,则需要考量,成功之路是非常艰辛的,中兴集成与华为海思也是有了多年的IC设计经验后才走出去。战嘉瑾不愿意透露信芯目前的出货量,他表示,信芯目前还只有海信内部在使用,海信正在和分销商以及其它家电制造商商谈合作,但他不能够确定什么时候信芯能够向外部市场出货。

  还有些公司虽然没有选择自己造芯,但他们选择了与IC设计公司的紧密合作,即“借鸡生蛋”模式。“这样也能获得上游的优势。”苏种人表示。比如面板和芯片是电视的两大核心部件,厦华通过引入中华映管作为投资者解决了面板供应问题;同时,厦华和业内IC设计公司包括一些国内IC设计公司有较紧密的联系。有些芯片在其设计阶段,厦华就会有所介入,和设计公司讨论芯片需要的功能模块,接口,需要提升的性能,甚至目标成本等,在芯片设计出来后,协助进行功能验证,并在芯片设计成熟后成为第一个用户或共同开发系统及软件。因此取得先人一步的优势。“这是厦华在技术开发上的‘借鸡生蛋’策略。”他称。

  苏钟人还强调:“国内已经有一些IC设计公司发展得不错,毕竟IC设计是创新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的IC设计公司在从现在开始的十年内取得群体的创新突破是非常有希望的。”因此,抓住中国IC设计公司腾飞的机会,和优秀的本地IC设计公司一起成长,借鸡生蛋也是中国家电企业的另一个发展途径。

相关推荐

解读2013年消费电子电器行业十大事件

LG  消费电子  2013-12-27

台湾电子走下坡路:追求低成本 不追求完美

消费电子  Andorid  2013-05-14

PCB抄板打开终端消费需求新局面

消费电子  PCB抄板  2013-04-26

雅安发生七级地震 电子产品出货暂无影响

消费电子  电子产品  2013-04-23

继2012年表现黯淡之后,中国功率MOSFET市场将恢复生机

消费电子  MOSFET  2013-04-18

松下巨亏裁员关闭工厂或退出中国市场

松下  消费电子  2013-04-07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