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业界动态 »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知识产权多元时代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进入知识产权多元时代

作者:  时间:2007-12-14 07:32  来源:中国电子报

12月4日,由上海市知识产权局、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同济大学和中国电子报社共同主办的“2007·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知识产权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以“开创中国多元化的知识产权时代”为题,来自政府、高校、跨国企业以及媒体等方面的代表就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状况、问题和对策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下面摘录论坛嘉宾的演讲精华与大家一起分享。

知识产权可以带来巨大利益

信息产业部科学技术司副司长韩俊

知识产权的问题越来越受各个方面的重视,尤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问题。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信息产业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围绕知识产权的竞争已经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第二,知识产权在市场中可以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而且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无论是从行业还是企业的角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知识产权本身也有丰富的内涵,它既包括法律的也包括实践的,涉及到企业和国家的利益。因此知识产权对不同的利益主体来说,其利益不同,其所带来的利益也不相同。

知识产权不仅仅是一个话题,而是实力和利益的体现,是一个行业和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实力和利益的体现。

企业创新能力还需提高

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郑惠强

信息产业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其发展受知识产权的影响远远高于其他的传统产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技术标准的制定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等方面的影响尤其重大。而且知识产权还是衡量信息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技术实力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上海信息领域的知识产权工作在国家知识产权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在企业技术实力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新时期国际间的知识产权争端日渐频繁,跨国公司往往是在进入相关市场前进行先期的知识产权投入,并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行使方式,大多有着明确的知识产权战略和策略。与此相比,我们的一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自主知识产权的积累还比较少,知识产权竞争能力也相对比较弱。

规避垄断成中国企业新问题

同济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 单晓光

关于如何面对开放创新的问题,我认为开放的中国就需要开放创新。

要做好开放创新,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知识产权制度,开放创新也是做不到的。以下五个方面是我们进一步地优化知识产权制度应该注意的问题: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技术研发成果管理制度;技术对外转让制度;规制技术许可的制度;反技术垄断的技术。我们首先要实施好我们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从第二到第四方面都是有关调整技术转让和许可的制度,我认为在开放创新当中,技术转让和许可是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在开放创新当中有关反垄断法的制度建设。在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当中,我们面临规避垄断的问题,这是一个新的问题。比如说,有关独占性条款在后期改制过程中的利益权属以及后期相关利益分配等问题,都是我们中国企业在今后实践当中需要锻炼和注意的问题。

从封闭式创新走向开放创新

飞利浦知识产权及标准部首席执行官 陆毕德

在飞利浦,以前我们说实验室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是在实验室开发我们的产品然后推向世界的。现在我们要改变这样的说法,我们要改成世界是我们的实验室,因为很多的创新不是靠我们自己独立在实验室内完成的,而是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协同合作。在这样一个走向开放创新的过程当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在研发方面和我们进行着合作,一起分享资源,从而可以把我们的研发成果更快地实现。而且,我们看到有更多的产、学、研一起来展开合作。

我们研发的过程中,研发出来的东西可能并不是非常适合我们的公司,但是其他的公司是需要的,那么我们就在这个过程中,想办法把我们的知识产权卖出去,传授给别人。因此在今天的研发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互动,有买进技术也有卖出技术,我们会吸收一些东西,也会释放一些东西。

通过保护专利获取利益

精工爱普生知识产权部部长中隆广

要把知识产权工作做的质量非常高,占领非常高的领域。爱普生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要在自己主营业务方面的知识产权成为第一位,要有选择有集中。第二,在自己重点的领域中,集中公司所有的资源来做这方面的知识产权。第三,研究开发的部门和知识产权的部门要有很好地互动和交流,提高公司在知识产权创新活动中的质量。

众所周知,要获得一个很好的有效的专利权首先发明要是一个非常好的发明。虽然有一个很好的发明,但是要把它变成一个质量非常高的发明专利的话,实际上专利申请的质量以及申请的阶段等等都是有很多的技术的。而在知识产权有效利用的问题上,我们的想法更多的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制造,使公司获得更好的收益。具体怎么样来保护我们自己的产品,实际上需要三个方面:第一,是应用知识产权方面的,使我们的业务发展能够更加的正常有效,保证这个业务能够正常稳定发展,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一定要确保最早发明的利益。第二,交叉许可,你一定要有自己很好的发明创造才可以和别人交叉许可。第三,要有稳定的收入,实际上就是要把发明专利许可给他人。

日韩企业在平板专利上占优

信息产业部电子知识产权咨询服务中心副主任 梁军

日本在平板显示领域占有比较大的优势,不管是从总体数量还是企业个体的竞争实力来说,优势都非常明显。而中国近年来成为国外企业重点关注的市场,国外企业开始逐渐地加大在中国平板显示领域的专利部署力度。近年来日本企业的优势有所减弱,主要表现在韩国企业像LG公司在PDP领域,三星公司在OLED领域增长非常的明显。

总体来说,我国内地企业和台湾企业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专利的数量上也表现在全球专利布局的理念上,国内企业现在很少在国外申请专利。相对于LCD和PDP技术而言,OLED技术今年专利成长趋势更明显,但是我国在该领域的专利技术基础相对薄弱。

SD安全机制或是趋势

台湾全球数位保护联盟总裁特别助理 欧仲曦

我们公司目前所采取的安全机制是放在SD卡上。这是第一阶段,随后我们想把CD慢慢地取代,我们为了不让消费者习惯改变,我们用类似CD的方式做包装。我们有自己的技术,而SD可能会是一个新的趋势。

SD拥有CD和DVD所无法比拟的安全机制,当CD的音乐被放到电脑中之后,很容易就被复制了,这对被知识产权保护很紧的国家来说这已经是非法的行为了。它拥有更宽广的播放环境。也就是说今天我们只有带着这张小卡片就可以放到电脑上播放,以后你的手机、你的GPS、你的PDA都有办法播放SD卡。而且,我们可以让CD和DVD转型存续产品的形态,它拥有比CD和DVD发行销售量更大的商机。

创新与消费者息息相关

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陈志兴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也永远是世界各国永恒的话题。而且现在创新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几大趋势:第一,创新的扩展速度越来越快,美国1/4的家庭用了55年普及汽车,手机的普及用了13年,而今天的互联网用了7年。第二,创新进一步地强调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它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第三,创新日益全球化。第四,创新越来越强调创造,现在的创新不是靠几个科学家,而是和消费者有关,消费者也在不断地创新,他们在不断提出新的需求。

另一个话题是知识产权。在中国很多的企业、很多的专家对知识产权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但是这20年来,由于政府的主导和推动,特别是对于我们上海而言,这几年有了一些发展,我们的能力在不断的提高,但是离国际上发展的趋势差距还是很大的。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

国家知识产权局助理巡视员韩秀成

大家可能已经看到或者说强烈地感觉到,尤其是我们国家进入WTO以后,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地强化。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今天,已经进入了知识产权强保护时代,我认为只要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进行,知识产权强保护的时代还将继续下去,今天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提高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这些特点的表现或者说特征都是在发达国家主导下体现出来的。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水平主要是扩大保护的范围,第二是延长保护的期限等等。这一进程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到目前为止,这一进程远远没有结束,还在不断的推进过程当中。之所以知识产权的保护水平在不断的提高,我想主要是发达国家,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他们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特别强的优势,通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他们的目的则是把技术创新的这种优势尽可能地形成或者上升为知识产权的优势。

学会用知识产权来赚钱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三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田玉静

以前我们国家对知识产权认识确实不足,但是并不是说我们就没有知识产权了,不管是技术界也好,学术界也好,都在做知识产权的研发。只是说我们没有拿这个东西去赚钱,包括我们研究所,我们做知识产权研发去给社会就够了,很少拿知识产权来赚钱。

我们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来说是从DVD开始的,因为我们把DVD的价格做下来了,迅速向全国、全世界普及,产业大了以后各个产业都来收钱,我们一下子觉得我们是知识产权的“重灾户”。在DVD的时候,我们产业化做得很完善,很多外国企业做不过中国,所以变成人家觉得挣不到钱了,其实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他们研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回报是不对的。

相关推荐

四川电子集群效应显现 台资群雄逐鹿

富士康  电子信息  2013-10-25

调整产业结构 璧山打造千亿级机器人产业

电子信息  机器人  2013-07-12

电子信息行业加强 确保质量品牌建设品质

电子信息  半导体  2013-05-28

中国经营报:成都“硅谷梦”

电子信息  嵌入式软件  2013-03-13

工信部发布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

电子信息  集成电路  2013-02-28

深圳微纳研究院成立

集成电路  电子信息  2013-02-05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