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iMAX除了以无线宽频为第一出发外,近一、二年来又多了一项新任务,即是用来实现「无线通讯的完整、无线跨网跨区的全程无缝漫游」,这主要是针对东南亚与都会等稠密区所设想的新用途,有别于最初的地广人稀之用。本文讨论的重点就是针对WiMAX的发展与应用领域,讨论其在未来宽频网路环境中的定位。
图一 Airspan Networks的WiMAX用户端室内用数据机
註:该产品系列名为EasyST,其中ST为Subscriber Terminal之意,与CPE及Subscriber Station意思相同。资料来源:Airspan.com
自从Intel于2002年提出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以来,经过一、二年的底层规格研拟、提案、议订,其固定式通讯的标准:IEEE 802.16d于2004年上半完成制订,而行动式通讯的标准:IEEE 802.16e原预计2005年上半完成制订,但之后拖延半年,也于2005年12月7日完成,加上WiMAX Forum组织的成立、国内经济部启动M-Taiwan计画,电信局立法通过WiMAX固网式应用,以及Intel决议让更多的国内网通制造业者加入WiMAX产品(过去国内仅一家业者:正文科技Gemtek)阵营,看来歷经数年的酝酿、加温,2006年预计将会是WiMAX的成长、起飞年。
WiMAX首要定位:缩短数位落差
Intel为何会提出WiMAX的无线都会区域网路(Wireless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WMAN)技术?相信很大的原因在于东亚的惊人宽频密度、宽频普及率,包括南韩、台湾、日本、大陆等地都各有数百万条的到府宽频,并且也率先迈向光纤到府(Fiber To The Home;FTTH或Fiber To The Building;FTTB)的更先进歷程。
相对的在欧洲、美加、纽澳等地,因为地广人稀,实线牵佈的成本高昂、投资报酬率低,使得宽频密度与普及率远不及东亚。过去Internet上有80%的内容皆为英文,Internet开放民用后对英语系国家最为有利,可让社会与企业得到更多的便利与发展优势,为此日本富士通(Fujitsu)等大型企业才积极加强每位员工的英语能力,因为过去日本倚赖菁英翻译团队,以高效率方式翻译国外着作,让不善英语的日本国人也能快速吸收国外新知,但在Internet开放后,这种模式将不再有效。
如今,东亚的高密度、高普及宽频,反而让Internet的资源运用优势从欧美往东亚倾斜,东亚家家户户都有宽频的结果,使社会便利与企业竞争的提升速率有可能超越欧美,为了缩短因实线牵佈造成的劣势,遂提出无线式宽频的理念,此即是WiMAX。
当然,倡议WiMAX的业者不会明言此一主要发想动机,反而认为WiMAX最适合用在非欧美的其他地区中,可用于缩短数位落差(Digital Divide)、城乡落差,特别是在正逐渐看好的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BRIC)中,例如Intel于2005年8月的开发者论坛(Intel Developer Forum;IDF)中,就提出一种新型的概念电脑:Community PC,其是针对开发成长中国家所设计,对外通讯方式就特别强调使用WiMAX。
图二 Aperto Networks的WiMAX产品PacketMAX系列
註:PacketMAX包括WiMAX基地台(图左)、WiMAX数据机(图下)、以及WiMAX天线(图右)等。资料来源:ApertoNet.com
无线通讯的无缝覆盖补土
WiMAX除了以无线宽频为第一出发外,近一、二年来又多了一项新任务,即是用来实现「无线通讯的完整、无线跨网跨区的全程无缝漫游」,这主要是针对东南亚与都会等稠密区所设想的新用途,有别于最初的地广人稀之用。
在典型的都会区内,家家户户多有Wi-Fi的居家区域网路,或者公众场所也多有Hot Spot的无线上网区,但离开此两处就必须使用3G通讯,3G通讯与Wi-Fi相比,其速率慢、收费贵,但却在覆盖率及高速移动通讯等方面胜过Wi-Fi,等于两者各有优缺,为了让两种无线通讯间的表现落差不致过大,同时也用来弥补一些Wi-Fi与3G都未顾及的覆盖地区(如地下停车场),WiMAX可作为两种无线通讯间的界接、跨接角色,最终目的可让无线服务的使用者平顺且无形地在三种网路中漫游。
事实也确实如此,原本已退出WiMAX阵营的Nokia之后又回笼,并于2005年6月宣佈与Intel共同研究3G与WiMAX间的互补技术,期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开花结果。
不过,就现实而言,目前WiMAX连第一角色的佈建成效为何都尚未有明显的实绩,作为无线补土的第二角色似乎就更加遥远,撇开Nokia与Intel正积极中的WiMAX/3G接轨整合,WiMAX与Wi-Fi的接轨整合都还有许多问题,WiMAX与Wi-Fi在QoS(Quality of Service)机制上的设计并不相同,WiMAX採行与非同步传输模式(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ATM)相容的设计,而Wi-Fi则以IEEE 802.11e及WMM(Wi-Fi Multi-Media)为依据。
不仅QoS机制有差异,安全加密与认证机制也是,Wi-Fi使用WPA2的加密及认证,其加密演算法主要为AES、认证程序则为PEAP,而WiMAX加密可选择3DES或AES,但认证上採行PKM-EAP,虽然技术本质上的差异不大,但依然需要诸多的整合心力才能实现平顺接轨。
尽管各地营运业者可用自有的经验与整合技术来实现接轨,但不保证可以跨国跨地适用,因此WiMAX更迫切需要一个全球一致的接轨、整合规格与标准,目前这样的标准尚未浮现,虽然Wi-Fi Alliance有提供Wi-Fi产品的标准验证及互通性测试认证,WiMAX阵营也有WiMAX Forum的机构担任类似的工作,但也仅限于WiMAX自有的规范标准,而无跨两者的互通测试验证,这主要还是接轨标准未成形之故。
即便接轨标准成形、颁佈,到底要由Wi-Fi Alliance还是WiMAX Forum来负责接轨标准的合格测试及认证,也有待进一步的决议。
图四 WiMAX动态调变形成不同的覆盖率
註:WiMAX/IEEE 802.16虽可动态使用不同的调变方式来达到更远的覆盖率,但愈适合远距离传输的调变也必须跟传输率妥协,亦即图中的QPSK可传至最远,但传输速率也最低。资料来源:WirelessMAN.org
WiMAX有其发展上的隐忧
最后,经常有人问及Wi-Fi会否被WiMAX所取代?
对此只能说Wi-Fi与WiMAX确实有些功效重叠,如前所述,在大覆盖面积需求的公众Hot Spot佈建上,Wi-Fi明显会受WiMAX威胁,但在小区域的Hot Spot(如单一餐厅)佈建上,Wi-Fi依然足够,况且Wi-Fi开始诉求更高速的IEEE 802.11n(尚未定案)、EWC(Enhanced Wireless Consortium),仍可在短距、高速领域有其优势。
此外,具穿透传输特性的NLOS(Non-Line Of Sight;非视线路径)型WiMAX,确实可让使用者在居家环境内便能无线上网,但WiMAX毕竟是「个体装置连向公众网路」之用,并不负责各家庭自有区域内的资源分享服务(如档案传递、网路列印),此方面依然要倚赖Wi-Fi。
所以WiMAX与Wi-Fi有部份重叠,但却无法完全取代,同样的也难以完全取代3G,与WiMAX最大重叠的当是PHS,预计未来两者的替换取代率也会最高。
不过,WiMAX独有的诉求定位并非没有敌手,就公众宽频角色而言,电力线式的宽频HomePlug BPL/BPL(Broadband over Power-Line)有可能对WiMAX产生挤压,虽然BPL会因国度、地域上的供电特性(电压、频率)差异而有碍其普及推展,但相对的WiMAX也一样有全球一致遍适性的问题,因为WiMAX并非採行全球一致的ISM(Industrial-Scientific-Medical)频段,需要各国政府及法规的通融才能使用WiMAX。BPL目前在IEEE的提案阶段,暂编定为IEEE P1675、P1901。
此外,现有Wi-Fi及3G的规格强化提升,以及Wireless Repeater(强波器、继波器)等配套措施,也有可能全然不需要WiMAX的介入,而达到相同的全区覆盖目标,使无线补土的诉求价值因而稀释。
图五 WiMAX的各种可能运用
註:中小企业的无线T1/DSL专线、家庭/SOHO的无线宽频、公众上网Hot Spot的无线主干、或无线都会行动市话(如过去的CT2,今日的PHS)、无线固网等。资料来源:WiMAXForum.org
图六 WiMAX收发设备示意图
註:LOS型WiMAX用于无视线遮蔽的开阔地区(荒郊),NLOS型WiMAX用于有视线阻隔的建筑密集区(都会),至于CPE则可装设在室内(Indoor Self-install),三者各有不同的覆盖与收发范畴,图左为全功能型的覆盖范畴示意图,图右为标准型的覆盖范畴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