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动态 » 京东方在全球显示领域勾勒中国版图

京东方在全球显示领域勾勒中国版图

作者:  时间:2009-05-06 09:32  来源:
  在全球经济危机的阴影笼罩下,电子信息产业哀鸿遍野,对未来信心不再。独独京东方这边在擂鼓进军,战意十足。

  4月(15)日,京东方在安徽合肥举行了中国第一条液晶生产6代线的奠基礼,场面并不轰轰烈烈,但项目投资惊人地高达175亿。在美国金融海啸袭击中国之后,这是中国产业界宣布的最大单笔投资项目之一。

  京东方在逆势而为!

  逆风飞扬

  京东方逆风而上的大手笔并非只是安徽的6代线而已。更早些时候,有消息称京东方的液晶生产8代线已经正式立项,项目投资更是令人咋舌,预计高达300亿左右。

  与此同时,京东方宣布,在四川成都投资30多亿的液晶生产4.5代线将于今年11月投产。加之,目前在北京已经运营良好5年的5代线。到2011年,京东方将拥有4条液晶生产线,率先形成中国的品种齐全的液晶制造体系。

  在中国各界还在纷纷探讨经济下滑还有多长之际,京东方却面向未来两年,悄然勾勒了全球显示领域的中国产业版图。如此大胆进军产业链高端环节,绝不仅仅是中国信息产业在抢占未来全球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更是中国制造业迈向技术与资本双密集型高精制造的一个象征。

  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断言:“在未来10年内,中国制造业不可能再以廉价劳动力为竞争优势,也不可能再以产业链中下游的低水平组装屹立于世。”他还说,“在全球经济危机下,正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格局中‘变局求变’的历史机遇,因为全球都放缓了在精尖产业的投资步伐,中国产业可以一蹴而就地实现超常规发展。”

  替代之危

  京东方迈进液晶领域,为此奋斗及磨难了整整14年。其间的痛苦与煎熬,曾经几近将东升逼得跳了楼。时至今日,王东升都不堪回首痛苦往事。当谈及“如何熬过来”时,他都是一付“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淡然。他说:“作为产业人,我们惟一的使命与抱负就是‘产业强国’,创建具有国际竞争力与全球领导力的高精制造产业,是我们必然的选择。”

  其实,从某种程度讲,京东方进入液晶这一高精制造的全球朝阳产业,缘于两次逼上梁山,后来王东升将其总结为“替代之危”。

  京东方的前身北京电子管厂是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的156个工业化项目之一,曾经有过20年辉煌的历史。但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这个中国电子工业摇篮的万人国企面临着产品、技术、设备、厂房、人员严重老化,连续7年亏损直至濒临破产。在王东升1992年接任第8任厂长时,他面临的第一次替代之危是,设备只能当废铁卖,工人只能没活干下岗。“当我面对黑压压的即将失业的数千产业工人,那种惨痛不只是心在流泪,而是心在淌血。”王东升说。

  在北京电子管厂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京东方,只有彻底淘汰在1950年代就已过时的电子管技术,以合资方式进入当时国际盛行的CRT技术领域。但也许有了第一次替代之危的惨痛,他对技术与产业的生命周期格外敏感。正因如此,在京东方转向已经发展30年趋向成熟的CRT技术的同时,王东升就成立数个预研小组研究观察一代新技术动向与趋势。

  10年之后,当CRT技术仿佛一夜之间被淘汰,已经成为全球彩电玻壳之王的安彩集团倾刻坍塌倒闭,京东方却以成功进入液晶领域,以TFT(液晶)技术替代CRT(彩管)技术,完成产业升级,跨越替代之危。当世人评价京东方此次战略抉择,有人称之“先见之明”,亦有人称之“侥幸逃脱”,历史则以时间点作出公正记载:从1995年成立技术趋势的项目研究小组,主要预研PDP、TFT和LED三大技术趋势;到1997年明确TFT为主导显示行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历时3年。以抉择战略方向,到2002年战略执行,此间的战略实施准备又历时5年。前后8年的准备,到2003年大举并购到2007年站稳脚跟,成为TFT领域的新进入者,又历时5年。

  王东升坦言:“在经历第一次替代之危的惨痛之后,我始终是一个惶者,惶惶不可终日,始终忧虑下一轮替代之危,由此而生‘惶者生存’的理念,只有惶者才能生存,这是一种企业领导人不仅必备且要常备的危机感。后来,打开国际视野,纵观今天全球的产业领袖,无一不是惶者,我的认识又有一次升华,只有惶者才有可能成为王者。我的理念从‘惶者生存’升华到‘惶者成王’。”

  “替代之危”是王东升对产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战略选择的全新概念。他认为,技术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生命周期是客观存在,由此决定了企业的生命周期,所以任何企业永远逃避不开的危机就是被替代。一旦产业发生变化,就算这个企业原有的技术再顶尖、产品再优秀、管理再卓越,也可能被替代而无法再生存。

  从CRT到TFT,京东方实现了掌握自己命运的一次战略抉择。究其根本,王东升总结了两点:“一是,产业人的‘产业强国’的使命感,这是一种动力;二是,产业规律的‘替代之危’的危机感,这是一种压力。”实现基业常青,首先就要在被替代之前找到新的主营业务,解决替代之危,不再受制于产业生命周期。糊里糊涂地被替代的企业必然灭亡,被动地去适应替代浪潮的企业是十分痛苦的,而抓住

  在产业发生战略转折点时,很多人都会意识到“危机中有转机”,但是极少有人能够跨越替代而超越式发展。王东升称:“自己主动替代自己,是一个外人难以想象的十分痛苦的过程,很多人不是不想跨越被替代,而是无法承受替代之痛而被替代。”

  双重壁垒

  2003年,京东方宣布以3.8亿美元并购韩国现代显示株式会社的TFT-LCD(薄膜液晶显示器件)业务,迅速切入液晶面板产业,一跃而成为全球排行第九位的液晶面板厂商,并从源头获得了现代的全部TFT-LCD知识产权和技术研发力量。

  对于京东方来说,这个惊人之举只不过是一个切入点或起点。这种超越式发展,看似通天大道,实则危机四伏。在信息产业,以资本和技术双密集型而著称的液晶行业,对投资和技术的要求绝不亚于芯片行业。

  由于芯片与液晶都是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与高精制造,因此都被称为“烧钱机器”。一条6英寸的芯片生产线需投资2亿美元,8英寸的需要10亿美元左右,这足以让无数企业望而却步。而液晶面板生产线所需投资同样惊人。以月产能6万张基板的生产线为例,4代线投资要75亿元,5代线要100亿元,6代线要200亿元,8代线要300亿元。

  除了资金高度密集,液晶面板还是技术高度密集型产业:其一,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在短短10年间连升三级,从最初的TN-LCD,经STN-LCD,发展到当前的TFT-LCD。其二,液晶显示技术的未来方向极具开放性,这对厂商的整体研发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资金和技术密集筑起高深的行业壁垒,但也意味着京东方憧憬中的蛋糕是多么美味。自从决定进军这个技术和资金双密集行业开始,京东方就在为解决资本和技术难题而竭尽全力。

  王东升说:“若想站在产业链高端领域,没有核心技术不行,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更不行。”京东方并购韩国现代,最重要的成果是获得其全套知识产权和完整的研发团队。韩国人很快发现,京东方人是“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好学生,这得益于京东方在8年准备期的自主研发与人才储备。经过5年的消化吸收提升,京东方实现了高运营效率,在原材料成本高出对手7个点的条件下,5代线的毛利水平甚至高于LG、友达。

  目前,京东方与日立、LG形成的液晶技术标准集团以比液晶老大夏普更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如果6代线、8代线顺利建成投产,该标准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京东方完全掌握了液晶面板的技术话语权。这在中国企业还是第一次。
魔鬼曲线

  在外人看来,投资液晶行业不亚于一场豪赌。因为,液晶面板产业作为高投资、高技术、高风险的“三高产业”,诱人也要命。

  液晶面板产业需要长达一年半到两年的建设周期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不仅前期需要大量投资,而且需要持续不断地大投资,如果跟不上竞争对手的投资速度,在规模和产品线上就将处于绝对劣势。从某种意义说,液晶之路就是血拼投资之路。

  仅仅有钱是远远不够的。液晶还有难以绕过的技术门槛,没有深厚技术积累,再大的投资也只能受制于人。

  这还不是液晶面板巨大风险的全部。如同芯片产业一样,液晶产业体现出一个特殊的运行规律:随着对液晶面板的投资规模增大,每隔12—18个月,液晶面板的价格就会大幅波动,直到市场消化了新增加生产线的产量,液晶面板的价格才会回复平稳。这被称为“魔鬼曲线”。产业年景好时大家一起赚钱,越大的企业赚得越多;而产业不景气时,那些规模小、资金不够的面板厂商绝对亏不起。就连三星这个液晶产业的全球老大,也是曾经连亏8年之后才赢得领先地位。

  京东方深受这条大起大落的“魔鬼曲线”之苦。2003年,京东方趁产业回暖前并购了韩国现代,打算趁着产业景气尽快实现盈利、上市增发,缓解资金压力,结果意外之故上市增发不果,又适逢随之而来的产业不景气,陷入连续两年亏损的境地。2005年至2006年,京东方连续亏损额达到33亿元,让这个刚刚谱写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壮举的企业举步维艰,深受质疑,压力倍增。但京东方依然苦撑苦熬,保持企业现金流不断,终于2007年第二季度,迎来产业回暖,每月赢利1个亿。

  “魔鬼曲线”的可怕更来源于其无形的压力,由于社会对液晶行业的产业规律及赢亏周期的不甚了解,这种压力来自四面八方,京东方一度被称为“最能花钱的中国企业”,大大延迟京东方产能扩大的步伐,只凭一条5代线苦撑至今。而内行人深知,越是规模不足而受魔鬼曲线打击越甚,在京东方6代线奠基仪式上,众多业内人士皆叹,如果能早两年投资6代线和8代线,如今中国在3C融合趋势中迎来TFT时代之际,在液晶面板这一产业高端环节就不会这样受制于人。

  产业强国

  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拥有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来自于它对其它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强大辐射能力。王东升认为,TFT行业无论技术还是市场都还远未成熟,不像通用芯片领域,这恰好给急于从低端组装转向高精制造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留下超越契机。

  改革开放30年来,尽管中国已经赢得“制造业大国”之誉,却一直没有在高精制造领域赢得世界尊重。芯片是信息时代的心脏,而在通用芯片领域有美国的英特尔,在通信芯片领域有美国的高通;而中国厂商只是在最近几年才能有能力建设技术落后两代的代工生产线。

  纵观全球产业格局,中国的制造业仍然被各种壁垒压制在产业链相对低端的环节,缺乏强大的技术设计能力、生产技术升级及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只能搞买一条生产线就上马的低级组装制造,这意味着中国制造业的商业模式就被锁定在追求规模大于品质,利润微薄却还要仰人鼻息。同时,还面临面临越南、印度等东南亚邻国以更低成本的劳动力抢单。

  未来10年,中国信息产业如果不突破高精制造领域,掌握高科技元器件的核心环节,中国制造业将无法创造高附加值。而液晶面板在整个电子信想产业链中占有战略地位。

  今天,人们获得的信息80%来自显示屏,显示技术无处不在。如果说芯片是信息产业的心脏,液晶则是信息世界的脸面。因此,哪怕再险再难再苦,中国不能不拼!

  以彩电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彩电生产国和消费国,而液晶面板占据整机产品利润的80%。目前,韩、日彩电巨头利用在液晶面板环节的绝对控制,在对中国彩电企业的围剿中已取得战略大反攻的决定性胜利。当2004年中国彩电市场进入液晶时代,外国厂商靠高价卖给中国彩电厂商面板赚足大钱;到2006年外国厂商能够降低成本之后,开始依靠液晶面板资源优势大幅降价抢夺市场,以面板等零部件的利润来弥补整机上的降价损失,卡住了中国厂商的生命线。

  由此可见,中国本土企业如果不能掌握液晶这一产业链的战略制高点,DVD、彩电的产业悲剧必将重演。目前,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的液晶面板产量居世界前三,中国液晶面板98%依赖进口。正因如此,2009年2月,在国务院的《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新型显示和彩电工业转型”列为重中之重,国家明确支持6代以上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

  京东方等到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春天。王东升如此评价:在改革开放30年间,中国有两大新兴产业——彩电与PC,但至今在这两大产业中,中国只是“制造大国”,而非“产业强国”。而今后15年内,中国应该有希望从“只大不强”变为“大而强”。

相关推荐

曲面屏幕或成下一个显示领域前沿产品

曲面屏幕  显示  2013-12-05

技术突破:透明显示渐成气候

透明  显示  2013-11-08

京东方前三季净利13.6亿为保盈利转向中小屏

京东方  面板  2013-10-30

京东方布局可穿戴设备用的柔性面板

京东方  柔性面板  2013-10-25

柔性屏幕手机问世:韩企的“面子工程”?

柔性屏幕手机  显示  2013-10-24

中国加速投资OLED:看京东方鄂尔多斯工厂进展

京东方  OLED  2013-09-11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