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光网络中,数据业务的提供需要经过4层处理:首先将业务映射进IP包,并以ATM信元封装,然后将ATM信元映射进SDH帧,最后转换为光信号在光网络上传送(采用WDM/DWDM方式)。随着IP业务的飞速发展,这种结构的缺点日益暴露.人们开始研究将ATM层和SDH层从4层结构中剥离出去,将其功能融合到IP/MPLS层和WDM/OTN(光传送网)层中,将IP业务直接在WDM光路上传送(即IPoverOpTIcal,目前主要为IPoverWDM/DWDM)。在传统的光网络中引入信令控制和动态交换功能,将IP层和光网络层置于同一控制平面下,对光网络实施配置连接管理,在此思想下,一种能够自动完成网络连接的新型网络ASON(自动交换光网络)应运而生。
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是在IPoverDWDM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底层仍为OTN,主要的不同就是在OTN上引入了控制平面。控制平面通过信令交换完成对传送平面的动态控制。控制平面的引入带来了以下好处:迅速实现业务提供,允许网络资源动态分配路由和带宽;容易管理,业务提供者无需为新的传输技术系统的配置管理而开发维护操作支持系统软件;具有扩展的信令能力,增加了补充业务;在出现故障时可实现快速的保护与恢复,比通常的传送网节省了冗余容量和资源;控制平面的协议比管理平面的协议有更丰富的原语组,可用于各种传输技术。
4通用标签交换(GMPLS)技术
为了使MPLS适应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等不同的应用环境,以支持在电路交换网中建立连接,IETF对MPLS中标签的概念和形式进行了相应的扩展,将时分系统和空间交换系统涵盖了进来,推出了通用标签交换--GMPLS。其具有许多新功能:
时隙、虚通道和波长等均可作为标签。GMPLS所管理的对象不仅是分组,还可以是FR.ATM,SDH和WDM等,且这些设备上的接口还可以细分为PSC(分组交换功能)、TSC(TDM交换功能)、LSC(波长交换功能)和FSC(光纤交换功能)等多种类型。
可以为离散单位分配带宽,因为时隙、波长和光纤等都是离散单位。
具有下行按需标签分配和使用上行标签的双向LSP建立能力,并且可以通过从上游节点向下游节点传送建议标签来简化倒换过程、减少双向LSP的建立时延。
可以设置标签组,以缩小下游标签的选择范围。当然,在引入GMPLS控制平面后,对传统数据通信网络(DCN)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电路交换网络。首先,DCN必须保证能为控制器之间提供控制信息的传送,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为两个LSR提供交换控制信息的信道:其次,所提供的信道必须是可靠的、安全的:最后,DCN必须支持IP,且必须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QoS,以避免用户数据业务出错而影响控制数据,确保控制信息的顺利发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