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文章 » 静磁栅位移传感器在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静磁栅位移传感器在电梯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作者:  时间:2011-08-30 18:49  来源:EDN

  由于电梯的运行是根据楼层和轿厢的呼叫信号、行程信号进行控制,而楼层和轿厢的呼叫是随机的,因此,系统控制采用随机逻辑控制。即在以顺序逻辑控制实现电梯的基本控制要求的基础上,根据随机的输入信号,以及电梯的相应状态适时的控制电梯的运行。另外,轿厢的位置是由静磁栅位移传感器确定,并送 PLC的计数器来进行控制。同时,每层楼设置一个静磁栅源用于检测系统的楼层信号。

  a. 当电梯定向上行时,静磁栅尺上行方向检测到静磁栅源,抱闸打开,电梯上行。当轿厢碰到上强迫换速开关时,PLC内部锁存继电器得电吸合,定时器Tim10Tim11开始定时,其定时的时间长短可视端站层距和梯速设定。上强迫换速开关动作后,电梯由快车运行转为慢车运行,正常情况下,上行平层时电梯应停车。如果轿厢未停而继续上行,当Tim10设定值减到零时,其常闭点断开,慢车接触器和上行接触器失电,电梯停止运行。在骄厢碰到上强迫换速开关后,由于某些原因电梯未能转为慢车运行,及快车运行接触器未能释放,当Tim11 设定值减到零时,其常闭点断开,快车运行接触器和上行接触器均失电,电梯停止运行。因此,不管是慢车运行还是快车运行,只要上强迫换速开关发出信号,不论端站其他保护开关是否动作,借助Tim10Tim11均能使电梯停止运行,从而使电梯端站保护更加可靠。

  b. 当电梯需要下行,只要有了选梯指令,下行方向继电器得电其常开点闭合,锁存继电器被复位,Tim10Tim11均失电,其常闭点闭合为电梯正常下行做好了准备。下端站的保护原理与上端站保护类似不再重复。

  c. 楼层计数采用相对计数方式。运行前通过自学习方式,测出相应楼层高度脉冲数,对应30层电梯分别存入30个内存单元DM06DM21。楼层计数器(CNT46)为一双向计数器,当到达各层的楼层计数点时,根据运行方向进行加1或减1计数。运行中,高速计数器累计值实时与楼层计数点对应的脉冲数进行比较,相等时发出楼层计数信号,上行加1,下行减1。为防止计数器在计数脉冲高电平期间重复计数,采用楼层计数信号上沿触发楼层计数。

  d. 当高速计数器值与快速换速点对应的脉冲数相等时,若电梯处于快速运行且本层有选层信号,发快速换速信号。若电梯中速运行或虽快速运行但本层无选层信号,则不发换速信号。

  e. 门区信号;当高速计数器CNT47数值在门区所对应脉冲数范围内时,发门区信号。 

  5 软件设计特点

  根据电梯所处的位置和运行方向,在编程中,采用了四个优先级队列,即上行优先级队列、上行次优先级队列、下行优先级队列、下行次优先级队列。其中,上行优先级队列为电梯向上运行时,在电梯所处位置以上楼层所发出的向上运行的呼叫信号,该呼叫信号所对应的楼层静磁栅源存放的寄存器所构成的阵列。上行次优先级队列为电梯向上运行时,在电梯所处位置以下楼层所发出的向上运行的呼叫信号,该呼叫信号所对应的楼层静磁栅源存放的寄存器所构成的队列。控制系统在电梯运行中实时排列的四个优先级陈列,为实现随机逻辑控制提供了基础。

  采用先进先出队列,根据电梯的运行方向,将同向的优先级队列中的非零单元(有呼叫时此单元为七零单元,无呼叫时则此单元为零)送入寄存器队列(先进先出队列FIFO),利用先进先出读出指令SFRDP指令,将FIFO第一个单元中的数据送入比较寄存器。

  采用随机逻辑控制,当电梯以某一运行方向接近某楼层的减速位置时,判别该楼层是否有同向的呼叫信号(上行呼叫标志寄存器、下行呼叫标志寄存器、有呼叫请求时,相应寄存器为l,否则为0),如有,将相应的寄存器的脉冲数与比较寄存器进行比较,如相同,则在该楼层减速停车:如果不相同,则将该寄存器数据送入比较寄存器,并将原比较寄存器数据保存,执行该楼层的减速停车。该动作完毕后,将被保存的数据重新送入比较寄存器,以实现随机逻辑控制。

  6 结束语

  采用三菱FX2系列PLC控制静磁栅位移传感器实现电梯平层控制。可实现电梯控制的智能化,电梯运行舒适感好,启动、减速、平层的舒适感不因轿厢负载的变化而变化,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关推荐

以高稳定区隔市场 大型PLC站上高峰

PLC  工业自动化  2014-01-08

机床数控化 PLC逐步取代继电器

PLC  运动控制器  2013-09-09

产品技术:PLC内部等效继电器电路分析

PLC  继电器  2013-07-18

2013年PLC产业行情:整体增长 面临PAC挑战

PLC  PAC  2013-07-16

2017年我国传感器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

传感器  PLC  2013-05-15

西门子将在成都建国内最大数字化工厂

西门子  PLC  2011-10-20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