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业界动态 » 十三亿人与家用电子之乐

十三亿人与家用电子之乐

作者:  时间:2008-12-01 10:57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改革开放30年回顾
   作为我国信息产业主体的电子工业,经过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腾飞,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以相对较少的投入赢得了相对较大的效益,从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成长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肩负起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支柱产业的重任,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国防实力的增强、重大科学试验工程的开展、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大量电子装备和各类电子产品。
    然而,让普通老百姓感受最深的是从电子管收音机到计算机网络,从磁石电话机到程控电话网络,这一代代电子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五光十色的
电子产品将我国人民一步步地带进了现代社会。君不见夏日里,时尚青年男女,全身披挂,头戴装有太阳能迷你小风扇的遮阳帽,欣赏着MP3送入耳中的乐曲,手里攥着智能手机,一张公交一卡通游遍沪一宁一杭,怀揣IC信用卡“刷”遍全国。
    太平洋海底光缆工程、呼(和浩特)-兰(州)-西(宁)-拉(萨)光缆工程的浩大,“神舟七号”飞船的发射与返回舱的返回及其跟踪遥控遥测的神秘,预警雷达眼观千万里的神奇,气象雷达捕捉暴风雨的奥妙,曙光5000超级计算机的神速,等等,许多人都不曾接触,但是,遨游网络世界的随意,尽享电子家庭的快乐,是越来越多的人亲身体验过的。上班时,面对屏幕苦思冥想,移动鼠标收进银两;下班后,同分处异地的故旧玩几圈麻将,或者打开视频音乐中心,高唱一曲《天路》,低吟一首“感恩的心,感谢有你”,祝福祖国“愿你逆风起飞,雨中获得收获”。平安家信不再写了,电话通达边远城乡;班前会不开了,网上业已公告;读报的人少了,网上早已看过;搜集数据、资料无需劳神满城跑,网上搜索又快又多;当老板的则可以更潇洒,远在异国他乡,一台笔记本电脑,公司的操作运营尽在掌控之中。在电子时代,“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易如反掌。当年的无线电爱好者为组装一部半导体收音机、黑白电视机而欢呼雀跃,而今的电脑迷、网民们玩的是视频、博客,而且时而“晒一晒”治国安邦的种种见解。不是吗,在眼下的城乡,你想避开
电子产品都很难,不管你到商场购物,还是乘坐公共汽车。
    在我们享受家用电子产品带来的无限乐趣的时候,不妨穿越时空隧道,重走一趟消费类
电子产品发展之路。
    我国的家用电子产品是从收音机的自主生产发展起来的。直至1952年,终于能够批量生产5灯收音机用的全套电子管,从而结束了中国收音机依赖外国电子管的历史。到1957年,生产收音机26.63万部、扩大机8033部、电唱机26041部、录音机1054部。1958年3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
电子管式黑白电视机,同时北京广播器材厂研制生产出1000kW中波广播发射、10信道黑白电视发射机。
    1963年2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成立,明确地提出电子工业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的方针,并把“军民结合”的方针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此民用
电子产品走上了名正言顺的发展道路。
    为了适应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收音机的需求,打开销路,1963年,第四机械工业部与商业部、财政部、广播事业局联合召开收音机专业会议,制定了广播收音机的技术政策、价格政策,并调整了税率。1963—1964年间,具体化地就收音机、中小功率
通信机、大功率发射机、电真空器件和半导体器件、电子元件等,逐个专业总结、规划落实,制定半导体化、小型化、系列化、标准化、积木化、专业化、自动化等一系列技术政策,对开展自行设计、加速新产品试制、扩大电子产品的服务领域、促进电子技术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文革”十年动乱期间(1966-1976年),电子工业的科研和生产指挥系统被打乱,使科研、生产失去有效控制,在一些重大关键问题上发生偏差。在“保军品”、“准备打仗”的口号下,为配合卫星、氢弹和中程火箭等重大工程研制的电子设备进展还算顺利,保证了试验的成功。与此同时,地方电子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各省、区、市普遍建立起
电子工业,产值大大超过部属企业。1976年,中央企业产值10.3亿元,比1966年增长1.06倍;地方企业产值44.3亿元,增长12.5倍。1971年9月,天津无线电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彩色电视机。
    1980年9月,电子工业部召开民品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军民结合摆在战略位置上,并采取以下三项措施:围绕发展民品新建了一大批大型企业,对许多以军工为主的企业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建立了现代化民品生产线,产品开发逐步走上全面为四化建设服务的轨道。多数军工企业有了民用拳头产品,服务领域不断扩大。过去民品只占30%,1983年达到65%,初步形成军民结合的合理的产品结构。消费类
电子产品的大幅度提高,增强了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服务的能力。
    “六五”计划(1981-1985年)期间,消费类电子产品发展得更快,至1985年,电视机产量达1459.7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78.6万台,分别比1980年增长241%、11728%;录音机1102.3万台,增长1238%;收音机1390万台,下降50.7%。上世纪60年代曾出现“走后门”购买名牌收音机的现象,到了80年代,却变成了排长队“走后门”购买电视机。由于电视机热销,各省、市纷纷上了引进彩电生产线的项目,各走门路办批件,导致引进失控,全国共建彩电生产线122条。
电子工业部部长曾受到有关部门的批评。由于引进过多过滥,生存条件有限,存活下来的只有十几条,造成巨大浪费。
    “七五”计划(1986-1990)期间,消费类电子产品继续大幅增长。1990年,投资类产品产值为96.28亿元,比1985年增长65.6%;消费类为352.88亿元,增长163.3%;基础元器件类为224亿元,增长137.8%。即消费类
电子产品产值比重大幅度上升,投资类产值比重相对下降。彩色电视机产量达1029万台,比1985年增长165.9%;录音机2117万台,增长92%;电话机650.9万部,增长283.2%。
    “八五”计划(1991-1995)期间,电子工业的发展呈现最佳态势。199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470.9亿元,比1990年增长2.65倍。三大类产品完成产值分别为:投资类产品652亿元,比上年增长57.28%;消费类产品947.7亿元,增长25.26%;元器件类861亿元,增长31.89%。三大类
电子产品的比重由1990年的14.3∶52.4∶33.3l转变为26.79∶38.35∶34.8。也就是说,由于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推进,投资类的比重相对增大,消费类的比重相对减小。
    到了“九五”计划(1996-2000)时期,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增长点,其中之一便是通信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九五”期间,通信产业发展最快、改革力度最大、整体水平实现质的飞跃,以高出国民经济20%-30%的速度增长,通信网完成了人工向自动、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小容量向大容量、单一业务向多种业务的转变,主要通信能力和业务量比“八五”末翻了一番以上,以光纤、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字微波、卫星、数据与多媒体等多种手段,覆盖全国城乡,连接世界各地。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生产能力达到4500万-5000万线,移动电话手机超过5000万部,光纤1000万千米,光缆14万千米,各类通信终端产品上亿部。至1999年,电话单机年产量达3652万部,录像机422.8万台,电视机4439.3万台(其中彩色电视机3966.2万台),微机397.1万台。彩电、程控交换机、音响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
    消费类
电子产品在“九五”期间还产生了质的变化,即逐步向信息化方向转化。20世纪90年代彩电从4-5片IC发展到1片IC,元器件减少30%,技术档次大大提高。而后,外形、显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中小屏幕转向大屏幕、宽屏幕和平板液晶显示、投影显示,并用数字技术处理提高画质和音质,提高了彩电性能价格比。接着,多功能组合电视问世,开始进入家庭影院、三电一体、多媒体应用领域,彩电开始向信息化家电方向转化。一时间,彩电业成了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引擎之一,为国民经济和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向社会提供了就业岗位,带动了相关产业特别是电子元器件产业的发展,培养了人才,建立了一支管理队伍,满足了国内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
    与此同时,激光视盘机1996年开始风靡国内市场,出现了异乎寻常的增长趋势,VCD产量达到224万台,1999-2000年VCD及其升级产品产量达到1044万-1205万台,生产厂家最多时超过300家。
    音响产品的生产、销售和出口也很火爆。以1999年为例,收音机:生产509万台,销售511万台,出口396.9万台;组合音响:生产550.5万台,销售559.5万台,出口493.4万台;收录机:生产1271万台,销售1292万台,出口842万台。不过国产音响产品基本以中、低档为主,在高档产品市场仍缺乏竞争力。国内“家庭影院”市场已形成,国产品牌占有一席之地。
    在“十五”计划(2001-2005年)期间,民用
通信产品、家用电子产品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截至2005年底,固定电话用户总数为3.50亿户,普及率达27.0%;移动用户为3.93亿户,普及率达30.3%。全年手机产量为3.04亿部,增长30%。全行业共生产电视接收机9125万台,增长5.9%,其中:黑白电视机842万台,减少34.4%;彩色电视机8283万台,增长13.0%。
    2005年,代表电视机发展方向的平板电视机快速发展,国内等离子电视(PDP)和液晶电视(LCD)共生产1000万台,占彩色电视机总产量的12%;背投电视机86万台,减少23.9%,销量98万台。
    中国彩色电视机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彩色电视机产品生产和销售大国。2005年,中国彩色电视机产量占到全球产量的45%以上,销量占54.6%。目前,彩色电视机产业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变革期。显像管(CRT)式彩色电视机的市场需求放缓,新型平板电视机进入市场扩张期。
   
数字激光视盘机(含VCD、DVD机),2005年国内合计产量20018万台,同比增长3.4%;销量18360万台。DVD机产量1696万台,增长77.4%。
    音响类产品在2005年的产销情况较好,收音机产量28460万台,销量28260万台;录音机(包括收录机)产量18181万台,销量17830万台;组合音响产量8603万台,销量8103万台;家庭影院(指家庭影院的放音系统)产量2623万台,销量2473万台;CD唱机产量6773万台,销量6773万台;
电子琴产量550万台,销量550万台;汽车音响产量3488万套,销量3488万套;MP3产量2014万台,销量2014万台。

相关推荐

2020年英国智能城市产业规模可达400亿美元

智能城市  数字技术  2013-10-17

指纹传感器应用或进入推广阶段

电子产品  指纹传感器  2013-08-09

索尼扭亏只是昙花一现?

索尼  电子产品  2013-08-07

苹果创新乏力致富士康受创

富士康  电子产品  2013-07-02

雅安发生七级地震 电子产品出货暂无影响

消费电子  电子产品  2013-04-23

半导体需求疲!菲律宾1月出口额五个月来首度萎缩

半导体  电子产品  2013-03-18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