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动态 » C36型调频无线对讲机电路解析

C36型调频无线对讲机电路解析

作者:  时间:2009-06-01 20:21  来源:
工作原理:

  1接收机:由天线接收到的无线电信号进入由L1,C1,L2,C2,C3,C4组成的带通滤波器,该滤波器虑除通带外的干扰信号,两个二极管有限幅的作用,当输入强干扰或者有电压较大的静电时可以限制输入信号在<=±0.7v的范围内,保护了场效应管。

  L3用于进一步滤除低频干扰信号,高放级由双栅四极场效应管N1(3SK80)来实现,这种场效应管是双栅型的,具有噪声小,动态范围大、工作频率高等优点,有利于提高对讲机的灵敏度。

  使用时,R1,R3为场效应管一个栅极提供静态偏置,信号由另一个栅极(G1)输入,高放后通过C6,L4组成的LC选频网络(其中心频率谐振在40.7MHz)选出经过放大的输入信号,再由C8耦合至下一谐振线圈,此电容容量比较小,采用了松耦合。耦合后的信号输入中周TR1进行再次的选频滤波,C9和7T的线圈也是谐振在40.7MHZ的中心频率上,从而再次

 
滤出精度更高的调频信号,经C12耦合至场效应管N2的栅极(G1)。采用中轴外部一般是金属罩,对信号的辐射有一定的屏蔽作用,防止高频干扰。另外,其次级线圈一般圈数较少,这样子可以减轻次级对初级的负载,起到阻抗匹配的作用。

  本振电路由N7及其外围元件组成,三极管N7和10M晶振产生10Mhz的振荡信号,通过C47和L6组成的30Mhz选频网络选出其三倍频经过C49耦合至中轴TR3,再经30Mhz的选频网络选频,进一步滤除杂波,这里就产生了本振频率,最后经次级线圈耦合至场效应管N2的栅极。

  场效应管N2的另一个栅极接本振的输出信号,本振频率为30MHz,它与栅极的40.7MHz的调频信号进行混频经过TR2的选频网络(谐振在10.7MHz的中心频率上)选出10.7MHz的差频信号,该信号通过陶瓷滤波器滤除其他频段的杂波,选出10.7MHz的中频调频信号,在送至N3,N4进行放大,通过C20耦合至MC3361的16脚。

  2、发射机

  驻极体麦克风,经过适当的偏置电路后,它将微弱的音频信号经过两级音频放大,C78,L14,C79组成低通滤波器,用于滤除高频杂波,低频信号通过C77耦合至变容二极管上,音频信号的变化使变容二极管的容量在线性范围内发生微弱的变化,同时,变容二极管又是高频振荡回路的一个环节,它的容量变化会影响到振荡频率的微弱变化,由音频信号通过变容二极管间接控制了振荡频率,使振荡频率产生频偏,从而实现了调频。不过这里由于晶振太稳定,Q值太高,所以,它的调制比较小。如果要增加调制,需要和晶振串联一个电感。

  振荡级由N11和晶振变容二极管,偏置电阻等组成,其基波频率为13.56MHZ,通过中周TR5的选频网络(谐振在基波的三倍频处13.56M×3=40.7M)选出其三倍频40.7MHz,一般情况下,三倍频分量相对于基波分量而言,其分量是很小的,但是这里不直接使用40.7MHz的基波而使用其三倍频是有另外的原因的:因为变容二极管的容量变化极小(一般在30p以内),如果直接使用基波分量去产生调频信号,会使调频信号的频偏很小,使用了三倍频之后,相当于将频偏加深了三倍,这样子相当于牺牲了基波分量来换取较深的频偏,可使电路达到较好的发射效果。这里经次级线圈耦合至缓冲放大级N10,再经一级选频网络TR4进一步滤除杂波,将放大的振荡信号加至推动级N9,N9处于丙类工作状态,有一定的功率放大作用,其放大信号由C59耦合至末级进行功率放大。C56,L10,C60组成pai型阻抗匹配网络,其作用是使末级得到最大的功率输出。功率放大管采用C2078,采用丙类放大。

  最后将放大的调频信号经过滤波器耦合至天线发送出去,调频发射到此完成。

相关推荐

C36型调频无线对讲机电路解析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