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剑悬空,行业整合已经开始,多晶硅投资热浪正在退潮。
来自中投证券的资料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一时之间,“多晶硅产能已严重过剩”之声甚嚣尘上。
如今,形势正在发生变化。一位投资界人士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此前,众多投资者看好多晶硅行业,但进入后却发现,行业前景虽好,但投资巨大回收期长,不是一般的中小投资者能玩的游戏。“金融危机之后,大家对多晶硅的投资正趋于冷静,投资者对于这种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投资正慢慢谨慎和理性了。”上述人士说。
据记者了解,那些已经迈入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已经进退两难。“到今年年底,肯定会有一批中小企业因资金断裂倒掉。”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说。
“去年虽然进口了2万吨多晶硅,主要是因为国内很多企业并没有开足马力生产,我国的产能目前是可以满足需求的。”江苏中能副总经理吕锦标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在多晶硅价格目前50多美元/公斤的状况下,一些制造成本低于这个价格的企业就可以满负荷生产;而成本和这个价格差不多的企业只好生产一部分;而另外一些成本高于这个价格的企业只好用少量的生产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否则机器会很快废掉。
据吕锦标透露,目前江苏中能依靠庞大的规模和技术可以保持30%左右的利润,这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在4月份,江苏中能的硅料生产成本已经降到34美元/公斤。
而据记者了解,日本德山(Tokuyama)这类国际大厂的成本只有20美元/公斤左右。这意味着国内多晶硅企业的竞争力相比国际巨头差距明显。尤其是,当市场价格降至50美元/公斤时,国内一些多晶硅企业只能面临巨额亏损的现实。在这种低利润的压力之下,中小企业只能被淘汰出局。
不过在中小企业慢慢被淘汰出局的同时,巨头们的争夺同样激烈。
据记者了解,目前江苏中能在硅料的国内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0%以上,其硅料产能在1.8万吨,到今年年底将达到2.1万吨,而其硅片目前占市场份额30%~40%左右,到了年底产量将达到1.3GW~1.5GW,明年其硅片市场份额也将占到一半。
而江西赛维在今年年底硅料产能将达到1.5万吨,硅片产量将达到1.4GW。
“从长远来看,产业集中度提高绝对是好事,这能提高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准和规模。从世界范围来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就形成了七家大规模的多晶硅生产商,中国目前的现状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吕锦标说,中能还将进一步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