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除了成芯“企业代管”这种模式,我国还有像中星微这种海归回国创业的发展模式,华虹、大唐这种国有控股整体竞争力较大的发展模式,同时还有华为海思半导体的这种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发展模式。
“一招鲜吃遍天”的经营模式往往在海归创业的企业中较常见,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也注定不可能长久。财报显示,中星微2010年第二季度净亏损为430万美元。同时,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星微只有三年实现了微薄盈利。
华虹、大唐微电子等类型的国有控股企业,整体竞争实力较强,资金雄厚,在一些政府项目的建设中都担任了重要的角色,如在公交IC卡、世博会门票中都有其身影。
而海思其前身则是创建于1991年的华为集成电路设计中心。随着公司整体的发展及战略需要,海思认为仍在华为旗下不利于其自身发展,而需要与终端产品脱离,单独成为一家fabless公司。
闫成印分析说,从经营效果来看,中星微这种海归发展模式其实在近年来还是在“中国芯”的旗帜之下,做出了不错的成绩,尤其是与成芯这样的“企业代管”模式相比较,这种产权结构相对清晰的组织与管理架构,加之以企业充分利用海归的种种资源优势与注重研发的战略,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未来能否取得更多的成功,目前还不能断定,只有当企业表现出更多核心优势与爆发点来,才能断定。
华虹与大唐这样的国有控股企业发展模式,在中国目前还算是比较成功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还是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借助于其深厚的国企背景,他们在未来还是具备成功的基础的。
华为海思半导体是作为华为纵向产业链沿伸的发展模式也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发展模式,但是其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华为能否坚持将更多的资源投向它,还是将核心竞争力放在其它方面,从目前来看,华为在研发投入方面向来不吝啬,但是其不确定性在于华为能否对华为海思持续投入,如果这样,海思未来成功的机会将会更多。
华为还需将核心竞争力向上游延伸
闫成印最后表示,华为这种大型的ICT企业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是有成功的先例的,但是基本上是在跨行业的领域当中,比如,三星电子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然而,从通信设备企业来看,全球真正能够实现在产业链上下游通吃的企业也不少见,比如爱立信与意法半导体合资成立恩智浦,总体来看,像华为这样的大型ICT企业由于具备强大的企业实力和成功的发展战略以及企业文化的积淀,加之以产业链内部整合的优势,这种发展模式会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但是能否很好地处理产业链整合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将核心竞争力向上游延伸,还有待于未来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