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代管”模式夭折
最近接连传出德仪收购成芯,美光欲收购武汉新芯的消息,震动和影响了整个中国半导体界,这让“政府出资,企业代管”的中国特色半导体产业发展模式再一次成为行业焦点。
2005年成立的成芯半导体开创了晶圆代工厂“代管模式”,一度备受业界瞩目。成芯公司主体是一条8英寸半导体生产线,成都市政府下属的成都工业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和成都高新区投资有限公司是其主要投资方,中芯国际则负责日常的运营和管理。根据中芯国际与成都政府当初达成的合作协议,中芯国际除了向该工厂输送技术、人才、设备,还承诺在工厂建成后的若干年内优先对公司股权进行回购。2006年注册成立的武汉新芯也沿用了这一模式。
一方面,地方政府欲创造业绩,发展高科技;另一方面,中芯国际欲进行所谓的菱形布局,而苦于缺乏资金,所以双方各有所求,一拍即合。时任中芯国际总裁的张汝京曾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在中国创造了一个合作发展半导体的新模式。
但是,这一模式在今天也产生了不少问题。顾文军告诉本刊记者:首先,半导体产业需要规模经济,过多的分散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产业链的构建,而目前地方政府大多求“驻扎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其次,半导体产业需要长期的资金投入,而政府一般是在前期投入一笔资金,而在后期则没有持续性的投入。
另一位中芯国际的内部人员也指出,与几年前地方政府对于半导体的热情相比,它们如今的态度己大幅转变。一则是经过实践发现半导体行业赔多盈少;再有的是,比半导体易入门的新技术产业近期冒出很多,如多晶硅,光伏及LED等,相比投资较少,而获利可能大。
“随着成芯和武汉新芯运营模式的改变,‘企业代管’已经名存实亡。”上述中芯国际内部人士认为。
填不满的资金缺口
武汉新芯续归中芯国际运营,但武汉当地政府仍然有顾虑。因为,过去托管时,对方的管理层对新芯发展缺乏商业规划。2008年投产后,新芯产能仅3000片/月,至今持续亏损。
为了让武汉政府放宽心态,中芯国际现有管理层给了不少新的承诺,双方将改变过去托管合作模式,中芯国际未来将注资新芯,它将正式变为中芯国际武汉厂,并承诺在武汉研发、生产45至90纳米的产品,未来不会只做存储芯片,将增加利润较高的逻辑类产品,且主要服务于内地市场。这等于说,武汉新芯的地位与中芯国际北京、上海两座12英寸工厂平等。此外,武汉新芯方面还得到了包括人才培训、芯片设计、产业链构建等合作。
但实现这样的承诺需要巨大的资金来支撑。依目前局面来看,武汉新芯至少需几亿美元注入。而要让中芯国际立刻掏腰包,几乎不可能。今年春天以来,中芯国际董事长江上舟、总裁王宁国多次对外表示,现金不足,导致无法扩充产能满足订单需求。
“中芯国际根本拿不出钱,政府方面应该会先帮它垫上,让新芯先运转起来,等中芯国际明后两年局面改观以后再注资。”顾文军的意思是,中芯国际和武汉新芯双方先把“结婚证”领了。
即使合资公司走上了正轨,由于新芯运营充满不确定性,一旦其财务报告并入中芯国际上市公司,短期内可能为后者带来风险。不过,武汉新芯总裁王继增对此并不太以为然。他认为,中芯国际将确保新芯厂明年月产能达2万片左右,这一数据基本可以让该厂财务维持在相对健康的水平。
如今,中芯国际已遭遇连续5年整体亏损,预计今年可堪堪达到盈亏平衡。业内人士称,中芯国际明年会提高资本开支,届时或需进一步集资。
为了进一步加大资金运转能力,有消息称中芯国际正与政府洽谈注资事宜,“可能将获得5亿美元注资”,借以扩大北京晶圆厂的产能。然而,扩大北京晶圆厂所需的成本约为14~15亿美元,因此,中芯国际还必须通过多方寻求各种融资管道。此前,中芯国际一直受困于美国进出口银行对于12亿美元贷款担保计划的搁置。
挽救武汉新芯的“武汉保卫战”取得了胜利,但中国半导体业的翻身战役仍然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