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动态 » 外资"后危机"时代密集渗透 中国半导体产业存忧

外资"后危机"时代密集渗透 中国半导体产业存忧

作者:  时间:2010-08-05 17:59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这样一来,整合过程就难免了,规模重要,企业体质更重要。”许居衍对《第一财经日报》说,像中芯国际,就需要增强运营体质,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

  顾文军表示,目前市场需求旺盛,产能不够,正向中国转移产能的外资企业,很自然地使用资本手段在中国就地扩产,能直接收购更好,可以节省建厂时间。他说,德仪收购成芯,台积电与美光收购武汉新芯的传闻,就是如此。

  这几天,围绕着成芯出售话题,争议不断。因为这一项目差不多已投下40亿元,如今挂牌价11.88亿,有贱卖嫌疑。

  有的外资企业则借机整合大陆核心专利技术。比如高通与联发科竞购苏州傲世通,意在强化TD领域的技术布局。通信业观察人士孙昌旭对本报表示,傲世通有TD底层技术与相关软件如协议栈等,高通、联发科正缺这些,当然它们有独立研发实力,只是短期难以达到成熟。如今,它在技术上已不逊本地联芯科技。

  战略风险?

  但上述并购案难说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其中至少3起隐含着战略风险。一是前不久台积电借诉讼正式获得了中芯10%左右的股份,已成第二大股东。而几天前,摩根士丹利再度参与中芯配股,成了第四大股东。目前,台积电与它的股份之和,与大唐控股所持股份已极为接近。

  第二起是台积电、美光对武汉新芯的收购意向。如这一交易达成,无论落于谁手,将危及本地国资色彩的半导体代工企业生存,尤其是中芯与建设中的华力。三是美国银湖资本以第二大股东身份入局展讯,加上之前第一大股东NewEnterpriseAssociates的股份,展讯形式上已成为外资控制的通信类芯片企业。

  “某些项目国家规划很长时间,地方政府也投下重金,这样彻底撒手卖给外资,本土半导体产业可能会失去发展的平台。”顾文军忧虑地说,如此,产业自主可控的目标很难实现。

  而且,顾文军认为,这个时间段,许多项目转手外资,也等于帮它们直接卡位政策优惠。因为,新的18号文件年底前会出台,这些外资企业比那些等候多时、没有直接享受到更多优惠的本地企业还合算。

  许居衍则显得十分乐观。他认为,“这些并购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中国半导体市场在危机后的占比已上升到40%。无论外资收购目的如何,在“摩尔定律不再重要”的阶段,应用创新将成主导,中国设计业会有大发展,然后也会带动制造业。

  “外资看好中国市场的‘体量’(而非水平)是可以理解的。”他在短信中对本报补充说。

  顾文军说,他只认同许居衍院士部分说法。他强调,过去,地方政府牺牲许多资源进行半导体项目的招商,但是并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如今许多项目转手,等于丰富了“半倒体”的内容,做到一半就转手了。他认为,这些交易如此密集,对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有打击。

相关推荐

半导体新政将出台 IC设计和封测或将受益

IC设计  封测  2013-11-21

半导体晶圆及封测等大厂资本支出高成长

半导体晶圆  封测  2013-11-04

中芯国际发2亿美元可转债 或掀新一轮产能大战

中芯国际  28纳米  2013-10-29

日月光现增33.93亿 历年最大手笔

日月光  封测  2013-09-30

连接器的大量生产充分满足着各行业所需

中芯国际  集成电路  2013-08-01

中国大陆IC行业领导者何在?

中芯国际  IC设计   2013-07-10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