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业界动态 » 芯片业桥头堡之战:谁能率先打通计算与通信

芯片业桥头堡之战:谁能率先打通计算与通信

作者:  时间:2011-09-20 16:54  来源:电子产品世界

  还有多少时间留给英特尔?

  当我们看到在整个移动通信产业链上,微软、苹果、Google正在争夺操作系统话语权的时候,“神仙打架,凡人遭殃”,诺基亚的Symbian、惠普的WebOS、英特尔寄予厚望的MeeGo,乃至RIM的黑莓……都很快被边缘化了。

  这种现象在芯片行业也不遑多让。ARM、英特尔、高通、德州仪器、Marvell等巨头们激烈战斗的时候,首先受到损害的就是一些小的芯片厂商。数据也显示了这一点,根据半导体行业协会预计,2011年全球芯片产业约增长5%2012年增长3%,约为3300亿美元。但是,高通、英特尔和ARM的业绩都增长50%-100%不等,而大量小型芯片厂商却批量退出市场,体现了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

  在这种大背景下,真正的变数在于,ARM代表的以通信为主轴的“轻阵营”与英特尔为代表的“重阵营”的终极对决何时正式开始?这次桥头堡争夺战中的胜负又将如何左右未来的战局?

  笔者认为,ARM阵营的优势有三:第一,ARM传统的低成本、低能耗、低开发难度还会较长时间内保持,而能耗等问题将是未来竞争的核心;第二,ARM自己只进行设计,不进行芯片生产和加工,从而能够和高通、英伟达等形成更为完整的产业链,综合竞争力正在超越英特尔的个体竞争力;第三,微软最终采用ARM方案,恐怕将是一个重大的筹码,将战火从通信领域引入PC领域,英特尔如果不能在Atom上有巨大改进,将面临极大挑战。

  而英特尔的核心优势,主要在于它强大的计算能力和传统的市场地位,依然在PC和服务器市场占据优势。当Wintel联盟解体之际,Windows8开始将自己变为一个轻系统,这也让英特尔的计算优势正在失去着力点。

  因此,从趋势看,英特尔正在全面处于守势,它正在为过去十多年在通信芯片领域的犹豫不决、战略反复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有可能比微软在移动操作系统领域的失误还要严重。毕竟,Windows8的出现给微软带来了绝地反击的机会,也初步赢得了市场的喝彩,而英特尔和Google的合作,是否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Atom又是否能自我革命呢?

  单从出货数量上看,市场已经“分而治之”。ARM面向智能手机、平板终端、游戏机等多种用途设计的芯片去年约供货超过60亿个;而英特尔的供货量为3.2亿个左右,其中大部分面向个人电脑和服务器。当然,二者的价格有着巨大的差别,从而让英特尔依然有良好的收入和利润,但是,未来呢?

  除了数量之外,还有成本差距背后隐含的巨大想象空间。传统的Wintel联盟中,CPU+OS的成本高达200-250美金,而Android+ARM只有几十美金,这种巨大的差距主要是因为ARM的计算能力还不够,但正如前面数据所显示的,2.5GSnapdragon、轻薄版的Windows8可能最终会大大缩小这种计算能力上的差距,在用户体验上趋同。

  市值风向标似乎已经揭示了这一点。截至915日,英特尔的市值约为1100亿美金,PE只有9.8;德州仪器市值320亿美金,PE10.6;高通的市值约为890亿美金,PE约为20;ARM市值130亿美金,PE则高达88倍……市场投资者看好ARMARM阵营成长性的形势一目了然。

  传统的IT阵营和传统的电信阵营互相渗透的过程中,芯片领域的桥头堡之战虽然不是生死决战,但是却可能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谁先打通通信与IT的壁垒,谁就可能取得未来的霸主地位。

相关推荐

芯片级拆解:全面剖析新型LED灯泡设计的艺术

LED  芯片  2014-01-07

芯片业如何留住人才

高通  芯片  2014-01-03

英特尔的深圳节奏

英特尔  芯片  2013-12-31

4G时代,多款终端将“宠爱”国产芯片

4G  芯片  2013-12-30

一轮并购潮过后 芯片业大鳄该出现了

芯片  并购  2013-12-27

传2015年苹果A系列芯片将采用14纳米进程

苹果  芯片  2013-12-24
在线研讨会
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