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文章 » 基于EDA双鞭天线及匹配网络的设计

基于EDA双鞭天线及匹配网络的设计

作者:  时间:2010-05-26 11:28  来源:EDN

  天线作为通信设备的前端部件,对通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军事通信系统中跳频、扩频等技术的应用,寻求天线的宽频带、全向性、小型化、共用化成为天线研究中一个重要课题。单纯依靠天线的结构设计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人们采用多种措施来改善天线的性能,加载就是适应这种小型化天线的典型技术。使用天线宽带匹配网络,则是进一步改善天线宽频带技术的一种有效技术。本文以120520 MHz工作频率为例,根据限定的天线结构数据,选择合适的加载位置,利用软件优化,得到了合理的加载值和优化的匹配网络。

  1 天线及匹配网络模型

  天线的模型如图1所示,加载方式采用无耗并联LC电路。匹配网络位于天线底部,采用混合型网络,如图2所示。

  2 天线及匹配网络分析

  2.1 天线的加载位置

  天线为集总加载的双鞭天线,模型是建立在理想导电地面上。加载的目的就是使天线获得行波电流,减少反射。此时的加载就是最佳加载。这里讨论的是无耗加载,电抗加载最佳加载位置与电抗的关系式为:

  2.2  匹配网络分析

  天线的输入阻抗zin可由电流分布得到,从馈线端看过去,整个系统的输入阻抗为:

  3 EDA软件优化设计

  天线相关参数的优化设计采用CST软件。根据实际要求,我们的优化参量包括加载位置h,天线间距d。由优化得到的数据,设计天线实际模型。测试得到阻抗数据导入ADS软件中,作为匹配网络参数优化的依据。匹配网络的结构不作为优化变量。优化参数包括匹配网络元器件值。

  4计算结果与分析

  考虑到实际要求的天线频带宽,从几十MHz到几百MHz,因此天线的结构尺寸为:h1=150 cmh2=30 cmr=1 cm,经过软件优化的天线加载位置为:h3=24.5 cm,天线间距d=58.9 cm。按照此数据制作实物模型,将测试数据导入ADS软件中,优化得到的元器件值如表1所示。

相关推荐

武汉争夺半导体产业第三极 引发蝴蝶效应

半导体  EDA  2013-05-28

武汉争夺半导体产业第三极

新思科技  EDA  2013-05-24

新思科技收购微捷码一事达成最终协议

新思科技  芯片设计  EDA  2011-12-02

ARM与Cadence签署了新的EDA技术应用长期协议

Cadence  EDA  2011-10-27

SpringSoft发表Verdi VIA交流平台

SpringSoft  EDA  Verdi  VIA   2011-10-25

MathWorks HDL工具新添Xilinx FPGA硬件验证功能

MathWorks  EDA  Simulator  Link 3.3  2011-06-10
在线研讨会
焦点